“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这是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开篇的话,这句话在今天对打好扶贫攻坚战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长期以来,有的地方以为扶贫困就是给钱给物,因而偏重物质层面扶贫,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结果,久而久之,使得一部分贫困户养成了浓厚“等、靠、要”依赖思想,失去了自我脱贫的信心和能力。有的以穷为荣,以穷为乐,把接受救助当成了习惯,专等政府救济;有的领到扶贫款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抱着“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的消极思想,及时行乐;有的没病没灾,不呆不傻不?,却是懒得出奇,整天东门出西门逛,什么活都不干。有这样一则故事:某企业家考察一户困难的农民家庭,发现他家真够穷了,连双吃饭的筷子都没有。于是,他想帮助这户人家。可企业家在这家房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这家屋后有一大片竹林,改变帮困的想法,心想:有这么多竹子,都不用它来做筷子,实在太懒了,帮助这样的人有什么意义呢?像这样依赖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固然是贫困群体中的少数,但尽快地改变精神面貌,提振他们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还是有一定示范作用的。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的现状而不思进取。“扶贫”说白了是“扶人”,而“扶人”,就是要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方面的贫困是一个因由,但更多的是面对困难没有信心和斗志,没有奋斗目标,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信心决定希望,信心激发斗志,信心是力量源泉,没有信心和斗志,再扶也是无根之木。贫困户一旦树立起脱贫的信心和斗志,那致富的办法和精气神自然就有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有人主张扶智,通过提高贫困户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经营生产能力实现脱贫致富。这无疑是扶贫致富的正确选项。可“智”与“志”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非割裂对立,而且信心和斗志是提升贫困户自身素质、增强各种能力的先决条件。从贫困户实际情况看,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学习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很难学会和掌握一两门实用生产技能,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只有把扶志与扶智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贫困地区。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弱鸟渴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扶真贫、真扶贫,扶志又扶智,“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贫困户一定会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立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改变贫困面貌,创造美好的新生活。(陈乃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