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确定了扶贫工作目标:到2018年,全市12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现行贫困标准以下的4.4万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部脱贫。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增强社会合力,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丹东正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春寒料峭,位于大山深处的宽甸满族自治县有些地方积雪还未消融,但丹东市发改委扶贫办及驻村工作队一行5人已迫不及待地再次来到对口帮扶村下露河朝鲜族乡马架子村,和当地干部走村串户,研究今年的工作思路,落实致富措施。发改委扶贫办主任高玉鑫对记者说:“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我们将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一部分贫困户率先脱贫致富。今年我们积极鼓励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争取发展1000亩冷水水稻种植,同时帮助当地进行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上,丹东市确定了扶贫工作目标:到2018年,全市12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现行贫困标准以下的4.4万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部脱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地区平均水平。
这一脱贫攻坚任务是艰巨的。目前丹东市因病致贫人口占贫困人口51%,因残致贫人口占20%。扶贫成本提高,脱贫难度加大,扶贫开发显然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不久前,丹东市委书记孙兆林带领发改、财政、住建、交通、农委、水务、民政等部门负责人,到定点扶贫村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大古岭村调研走访,逐一帮助分析解决该村面临的困难问题,针对古楼子乡大古岭村的贫困实际,提出脱贫建议和未来发展思路。“关键是要抓好落实,绝不能让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孙兆林说。为了加强全市定点扶贫工作,丹东市要求市级领导每人要联系一个贫困乡镇、包扶一个贫困村。
“我们要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突出问题导向,实现‘精准滴灌’,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的、失去劳动力的对象,保持‘输血’不变;对于有一定劳动力的对象,要着力于‘造血’,增强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致富能力。”孙兆林说。
年初以来,丹东市以落实“三个一”帮扶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切实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突出扶贫先扶“智”和“志”;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选准了对象,制定出帮扶措施和时间段。根据实际,丹东市扶贫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2016年完成42个贫困村“摘帽”、1.5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完成42个贫困村“摘帽”、1.5万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完成40个贫困村“摘帽”、1.4万贫困人口脱贫。东港市和振安区将在2016年全部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在具体落实上,丹东全力做大“六个精准”。落实扶贫对象精准——各级扶贫部门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五看”,摸清每村、每户、每人致贫原因,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提出脱贫意见。落实项目安排精准——各帮扶单位因地制宜帮助124个贫困村确定脱贫致富产业项目,整合各项惠农政策、资金和项目,优先保证这些项目发展需要。全市每年重点推进40个贫困村项目建设,3年内全部完成任务。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专项扶贫项目,优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落实资金使用精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严格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的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确保各级扶贫资金精准用在贫困村、贫困户。落实措施到户精准——各帮扶单位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脱贫措施。落实因村派人精准——各帮扶单位承担所帮扶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并选派后备干部或优秀年轻干部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或“第一书记”。各县(市)区承担脱贫主体责任,抓好帮扶任务落实。落实脱贫成效精准——对已脱贫的农户,两年内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防止出现边脱贫边返贫问题。评价扶贫成效时,既要看减贫数量,更要看脱贫质量,严禁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
扶贫攻坚的目标明确了、措施明晰了,关键看怎么抓落实。丹东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增强社会合力,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产业等开发性生产项目,以及旅游、电商等新业态项目,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脱贫。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脱贫18744人。对居住在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通过实施移民和住房改善,使5044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强教育,优先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率先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使2971人实现脱贫。
针对因病返贫的问题,丹东确定通过推行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现2836人脱贫,并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对获得新农合医疗和大病保险补偿后仍有困难的,降低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针对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法激发内生动力的特困群体,民政部门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低保标准较低的地区,逐步提高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在贫困地区落实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