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哪些人贫困,贫困原因是什么,有关部门还难以做到十分清楚。扶贫工作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全国政协委员王二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要做到精准扶贫,就要在帮扶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方面做细、做实,做到不同区域、不同对象、不同条件、不同人群、不同家庭,采取各自有效、针对性强的帮扶方法。”据王二虎了解,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扶贫工作还很粗放。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因为补助资金少,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特别贫困的农户根本搬不起。部分地区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效果却不佳。一些重点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让“好钢用在刀刃上”?王二虎建议,首先要摸清贫困户底数,包括明确贫困线标准;严格审查,在自己申报的基础上,逐人逐户把经济账算细、算明白,把确实贫困的纳入进来,不符合条件的剔除出去;家庭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建好信息管理平台等。
其次是创新扶贫方式。抓好产业扶贫,对于整乡、整村贫困人口,要从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出发,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好项目扶贫,结合贫困户家庭人口结构特点,把精准扶贫与农村创业结合起来,遴选好项目,重点加以扶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抓好技术扶贫,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依靠科技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王二虎还建议,抓好搬迁扶贫,对那些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群众迁出意愿强烈的村镇,实行整体迁移。
“做好精神扶贫也很重要。应大力宣传中央有关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宣传勤俭持家的新风尚,解决困难群众‘坐等救济’的懒惰思想,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被动扶贫变为主动脱贫。”王二虎呼吁。(顾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