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说起山东临沭的柳编,那可是远近闻名。大部分有简单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靠柳编在家门口就业,脱贫有了指望。玉山镇上石河村64岁的张万苓老人,出家门不远就来到柳编加工点。他一边打磨一块木板一边说:“活儿不累,一天60元。农忙干农活,不忙来这里,一个月最少也能挣1000多元。”
这样的加工点,鲁美达工艺品有限公司在临沭全县设了22个。杞柳条、葡萄藤、果树根和枝等边角废料,摇身一变,成了一件件精致的手工艺品,远销欧美。“公司带动周边农户1100多户、3500多人增收,其中贫困人口300多人。”鲁美达公司董事长解自国说。
临沭县扶贫办主任凌宗儒介绍说,临沭现有柳编及相关产业加工企业128家,去年出口额1.7亿美元。全县编织户达3万多户,从业人员5万多人。“作为特色脱贫产业,县里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柳编产业,让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已有2万多农户依靠它脱贫致富。”
在临沭,这样的特色富民产业还有绒绣。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班,每期都吸引数十名农民参加。腿有残疾的臧书婷,绒绣制品老是不达标,连续参加了5次培训。其间想打退堂鼓,公司负责人莫宗荣亲自带她去残疾人刁玉金家里“见习”。后者瘫痪多年,靠绒绣每月能收入1500多块钱。臧书婷在这里找到了信心。
“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贫困户和残疾人出不去,我们招工如果向这部分人倾斜,他们就有稳定的收入。”莫宗荣介绍,公司带动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65户,包括残疾人在内贫困人口500多人实现就业,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
依靠特色产业引领,临沭扶贫工作全面开花。该县通过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金融扶贫、残疾人扶贫等12种扶贫模式协同推进,建设精准扶贫示范点197个,其中农业产业扶贫示范点36个,务工就业扶贫示范点23个。
“我们找准病根,精准施策,做到责任清、措施清、时效清,明确帮扶措施、时间节点和责任人。”临沭县委书记任庆虎说,确保到2017年底,实现30个重点贫困村摘帽,10903户贫困户、2156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拔穷根,还要栽新苗;脱贫奔小康,关键还要建立长效机制。临沭县今年用于产业扶贫的各类资金有3800多万元,采取为企业贴息贷款、参与入股企业等多种新模式,股份收益用于安置贫困户就业和分红。
类似政策探索实施过程中,暂时拿不到现钱的村民,不免产生疑问:“扶贫的钱,为啥不直接发到俺手里,让俺放心?”临沭县各级干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让贫困人口心里明白、干得放心。“扶贫政策有明确规定,资金一般不直接发到个人手里,主要把这些钱投到企业去,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贫困人口。”凌宗儒说,县里目前正在探索,对于向企业投入的资金或项目,企业拿出收益的8%到10%,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分红。(记者 刘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