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79个项目获得自然、发明、进步3大奖,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国际合作奖……从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项目,到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中国力量正在科技领域展现出强大的信心和实力,开始重塑这个世界的科技格局!
重大突破
迈入世界科技前沿
从今年获奖成果,特别是高等级奖项的总体水平看,我国在世界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我国基础研究正迈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继2013年铁基高温超导和2015年多光子纠缠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后,今年又有一项物理学领域的重大成果问鼎该奖项。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是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原创性科学成果,也是中国本土首次测得的粒子物理学基本参数,在国际高能物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项2012年取得的重大成果自诞生以来广受关注,不仅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还获得了2016年度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大亚湾实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探测器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国际声誉,将我国的中微子研究带入国际前沿。”
以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TD-LTE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4G),由我国主导的移动技术标准首次走向世界。从1G时代的空白、2G时代的跟随、3G时代的突破,直至4G时代跨入主流,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走出了一条标准的中国式后起之秀的发展道路。
巾帼崛起
女科学家英才荟萃
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上都不乏女科学家的身影。
女科学家今年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5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受瞩目的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2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科技工作者,迄今共有27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屠呦呦,是27人中唯一的女性。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大奖的通用项目中,女性也占据突出位置,15个获奖项目由女性挂帅。
中国移动4G技术TD-LTE项目的负责人曹淑敏就是女性,这是国家科技奖中首项由女科学家挂帅摘取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女性挂帅的还有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陈香美领衔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瞄准了最常见的慢性肾病IgA,它是尿毒症的首要病因。新技术显著提高了IgA的治疗有效率。房芳领衔的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家时频体系源头,其开发出的NIM5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2000万年不差一秒,被接受为国际计量局认可的基准钟之一,使中国在国际原子时合作中第一次具有表决权。王沛芳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解决了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节水的关键理论技术瓶颈问题,成果直接应用于江苏、江西等59个单位灌区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效益。
此外,还有多个获奖项目团队中女性成员占到一半,她们的研究成果中,既有色彩斑斓的新型活性染料,也有我国首艘海洋无人测量艇。
接通地气
成果对应实际需求
获得各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不仅“高大上”,也非常“接地气”。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项目对促进青藏高原地区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推荐的“风电机组关键控制技术”项目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推动风电跃居国内第三大电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结合当地棉花种植以及土壤的特殊情况,研发出一整套关键技术装备,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依靠当地产学研力量联合完成的这些项目,服务了祖国各地的实际需求。
“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为我国自主制定数字电视标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字电视领域我国强制性标准在海外应用的历史;“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开发出性能卓越的新型耐火材料,对高品质钢材生产有重要意义,获发明专利22项,近3年新增产值10.4亿元;“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打破了日、德等国的技术垄断,在我国数千公里高铁建设以及近两万公里的高铁安全运营中发挥着重大支撑作用……
这些突破行业瓶颈的关键技术,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头面部严重烧伤关键修复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全脸面毁损从“无法治疗”到“能有效治疗”的重大突破,被誉为“中国式换脸”;“新一代立体视觉关键技术”实现了9大系列20个品种立体视觉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获授权发明专利90件;“基于移动位置数据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项目成果提供覆盖全国316个城市的交通信息服务,为上亿用户提供实时路况和出行信息……
团队协作
迸发持久创新活力
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经过27年的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废弃物及生物质低碳能源、能源转化过程污染物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迸发出强劲持久的创新活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带动引领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发展方向,并为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我国历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90%以上主栽品种都利用了该团队提供的优异育种材料及其衍生后代。
第四军医大学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在持续多年的研究中,揭示了消化系统肿瘤多药耐药、转移和“炎—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与调控网络,创立了基于胃肠癌特异性标志物和抗原的消化系统肿瘤早诊系统,提出了消化系早癌预防、筛查、治疗的序贯策略,建立了消化系肿瘤靶向、微创治疗新方法。
今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上述3个创新团队都是围绕国家急需、群众急盼的民生领域,在能源清洁、小麦育种、消化系肿瘤等方面,经过20年左右的持续稳定发展,培育了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文化,堪称团队协作的典范。
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甚至领导国际科技合作。前文提到的获自然奖一等奖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就是一个约270名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美国、俄罗斯及捷克的38家科研机构。在这场国际合作中,中国科学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在以往的国际合作中并不多见。
今年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5名外国科学家与1个国际组织,也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关注的领域与中国科学家开展了长期密切合作,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和肯定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外国科学家的贡献,这有助于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程,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对于促进科技外交工作、“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给创新者点赞,为奋进者喝彩!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厚积薄发,在星光闪耀的世界科技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