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镇巴县黎坝镇卫生院签约医生团队前往村民住处家访巡诊。
黄 娟摄
陕西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作为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汉中9县2区中,有8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个县是革命老区县,2个县是深度贫困县,扶贫任务艰巨。“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决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我们将攻坚克难,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隆冬时节,我们走进秦巴山区,探访这里产业扶贫、健康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生动实践。
1产业扶贫
探索留坝模式
1月9日,冬雪初霁。留坝县武关驿镇松树坝村贫困户王建礼起个大早,给80岁的母亲做好饭,在炉膛添上柴火,便推着车上山砍柴了。
山里气温虽低,王建礼心里却热乎。前些年在城里打零工,只能把老母亲独自留在家里。“今年不一样,我在村里建筑队挣了1.6万元。冬天工程少,就来山上忙活。”王建礼说,“在家门口挣钱,心里舒坦!”
王建礼口中的“建筑队”,是指松树坝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下设的建筑工程服务队。2016年8月,作为留坝县首批试点村,松树坝村组建了扶贫社,下设建筑工程、农业生产、自来水管护等7个生产组(服务队)。由村支书任理事长的扶贫社组织协调、集聚资源,不直接从事生产,为各专业队提供管理服务,收取一定费用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
初步启动,服务队是否有经验、有能力承接项目?对此,留坝县推出“项目代建”制度:将总投资3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项目,由主管部门以委托代建的方式,交由村扶贫社。扶贫社通过市场化运作,交由下属服务队承建,劳务人员须以贫困群众为主。
“我们的建筑工程服务队,包括懂工程的村民和部分贫困户。”松树坝村第一书记罗太华仍记得,村里第一个工程“八旦沟河堤修建”,工程总额10万元。刨除机械费、人员工资等,2.3万元利润归扶贫社,成为村里集体资产。“目前,村里‘建筑队’已经完成11个项目,增加集体资产20多万元。”
近一年来,王建礼在村里修过河堤、埋过管道。他算了一笔账:2017年,在村里参加了7个工程,务工100多天。“一天能挣150块。我干活肯卖力,后来给我涨到了160呢。”
除了专业服务队,留坝县还在扶贫社下设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向贫困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服务,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县财政为各村提供30万元资本金,并鼓励贫困群众和能人大户入股,参与分红。
火烧店镇中西沟村贫困户李贵德,便通过村里的资金协会,尝到了甜头。9日下午,李贵德邀请亲朋好友,聚在门前小院里杀年猪吃庖汤,好不热闹。“以前家里苦,去信用社都贷不来款。去年初,我从资金协会借了1万元,买了11只小猪。”李贵德人勤快,一转年养得猪儿白白胖胖,卖掉10只,剩下1只留给自家吃。
有了“启动钮”,李贵德日子按下了“快捷键”:种地养鸡、当保洁员,抽空还去景区抬花轿赚钱。大伙儿说话间,李贵德快步返回堂屋,从包袱里拿出县上颁发的“脱贫先进”荣誉证书,满脸自豪,“现在政策好,我也能当先进!”
截至目前,留坝县75个行政村扶贫社已实现全覆盖,共发展会员1143户3182人;各村组建电商服务、建筑工程、生产服务、红白理事会等各类服务队419个。
“扶贫社是各种惠农政策的承接平台。”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说,“扶贫社从制度层面创新了村级组织的管理运营模式,解决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基础,让其说话有底气、干事有平台、管理有手段。”
去年7月以来,汉中在全市逐步推广扶贫社模式。目前,已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70个,其中扶贫社832个,入社贫困户32350户。汉中市新培育的6107个新型经营主体,共带动7.3万户贫困户,中药材、茶叶、生猪、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2健康扶贫
普惠贫困群众
走进南郑区红庙镇西沟村七组,18岁的张超站在家门口,一身干练。他刚从练车场考驾照回来,打算前往下一站:去镇上店里学理发。
“我想赶紧学手艺,给家里挣钱。”小伙子日程排得满满当当。2017年4月,张超被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弯。平日父亲生病在家,全由母亲一人操持。张超22万元的治疗费,让贫寒的家庭直犯难。
南郑区的健康扶贫,点亮了小伙子的希望。“我们区在建档立卡的18404户贫困群众中,精准识别因病致贫2547户6589人,户内患病人员3088人。”南郑区健康扶贫办主任陈坤介绍,为减轻贫困群众负担,南郑区建立了五重政策保障机制。
作为被识别的“因病致贫”人员,张超在去年6月顺利做了手术。“新农合报销了6.8万元,大病保险2.2万元,大病补充商业保险3600元,民政救助7000元,还有政府专项救助3万元。”张超掰着手指算,加上社会公益救济的6.7万,自己负担了2万多元。
“当时一听22万元,直接蒙了。最后花了2万多元,还勉强能承受。”说起未来打算,张超信心满满,“我已经算成年人了,今后要让父母过得更好!”
“健康扶贫,效果最直接,群众最欢迎。”陈坤说,对于政府专项救助,目前最高额度为3万元,“今后将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尽量降低贫困户承担的比例。”
在汉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健康扶贫这场“硬仗”,汉中市体检筛查贫困人口7.81万人,确定因病致贫患者30184人,逐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探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为主的“4+X”模式,建立起5至8重健康保障体系;实施“1+1+1+N”家庭签约服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
3扶志扶智
激发内生动力
“魔芋产量高,收入是种粮食的10倍。山里人靠山吃山,只要肯动脑筋,遍地都是赚钱的路子!”近日,在洋县黄安镇法师村一场故事会上,脱贫先锋吴成敏“传经送宝”,为贫困群众讲述产业发展经验。300余名听众围在台前,仔细聆听。
老吴家住槐树关镇阳河村,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如今发展了100多亩魔芋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魔芋专家”。“人呀,不能有依靠思想。”老吴在台上激情满满,“搞产业就要胆子大,遇到挫折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
扶贫先扶志,脱贫不能等靠要。连日来,洋县利用农闲时节,在庙垭、郭家沟、垭合等20多个贫困村举行脱贫先锋励志故事会,数千名群众热情参与。
2017年9月,汉中启动“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治穷病、拔穷根、甩穷帽的内生动力。从道德讲堂到善行义举榜、从完善村规民约到开办“村民夜校”,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全市组建市、县、镇、村四级宣讲队伍,在村组开展乡贤宣讲、院坝说事会等,共计8600余场。
城固县熊家山村贫困户彭世才曾是有名的“老救济户”,经过包扶干部的讲解和扶智学堂的教育,如今盖起了新房,还琢磨着搞产业,“我一定做勤快人,不仅要脱贫,还要奔小康!”
“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但究其根源是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王建军说,“明理·感恩·自强”教育,旨在唤起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斗志,点燃大家求富、求荣、求变的致富激情,真正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30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