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做小事,志坚守伟业!”这是1988年出生的合肥庐阳区青年创业者程学挺常常勉励自己和创业团队的一句话。
一岁半时,安庆怀宁老家房子里的一场意外,令程学挺双手和胳膊被火烧伤致残,只剩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两根手指完整能动。创业5年来,他承受了无数的挫折和冷眼,不仅将自己的无障碍设备公司不断升级至业内顶尖水平,还拉起了一支“特殊”的创业团队,20余人均是不同程度残疾的年轻人。
小时候,程学挺很要强,就连吃饭端碗的姿势也要和正常人一样,导致左手掌经常被碗底烫得通红。为了和别人一样骑车,程学挺一个人在山坡上摔了一个多月才学会。
2009年,程学挺考上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成为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到外地做兼职,挣出自己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大一暑假,程学挺在街上发传单,一开始,他将残疾的左手放在口袋里,怕“吓到别人”。因为要让行人填写信息,他无意间将左手抽了出来,刚好被老板瞧见,老板当即表示要辞退他。
“能不能让我多干一个月,给我发一半工资都行。”程学挺当时再三央求老板,可最后依然被“轰走”。
毕业后,程学挺参加了合肥庐阳区举办的一场创业培训。当时,创业导师让每个人提交一份创业策划书,程学挺提出了“想做残疾人无障碍产品”的想法,“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我知道残疾人的不容易”。
程学挺没想到的是,创业导师不仅没有觉得他的想法幼稚,还告诉他要做充分调研,完善创业计划,并且嘱咐他一定要“坚持”。
“与其碌碌无为,还不如风风光光干一番事业!”程学挺抱着“立志要有一番作为”的心态,开始市场调研。当时程学挺兜里仅剩500元,他东拼西凑了两万多元,在合肥市人社局和庐阳区政府的帮助下,入驻“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庐阳区百帮创业园,享受场地租金和大学生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
2013年10月,程学挺着手创立了庐阳区百帮融合无障碍设备制造厂,同年成立了合肥全纳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一开始,公司只是生产、组装、代理一些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器具和辅助产品。
2014年夏天,程学挺和两个同事给一家单位装残疾人辅助设备,30多摄氏度的高温让他们全身被汗水湿透。一个人走过来随口说了一句,“你带着一帮残疾人来干活,能把活干好吗?”程学挺当即反驳,“你怎么知道我们干不好?难道残疾人就干不成事情吗?”他觉得,对方无意的一句话触痛了他和伙伴的心,也更让自己坚定了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安装产品、谈项目、寻找客户、打开线上销售渠道……几年来,程学挺已记不得自己跑过多少单位,也不记得被拒绝过多少次,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和团队的“特殊”而“央求”过别人的同情。
2016年,在母校安徽农业大学的帮助下,程学挺开始寻求公司的技术升级和转型。现阶段,公司研发的无障碍电子导航盲杖正在注册专利,还正在同步开发无障碍音乐彩显电子铃、语音提示无障碍扶手、记忆拐杖等高科技产品。
此外,程学挺团队还和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创无障碍领域新型产研一体化生产模式,为每一位需求者量身定做无障碍产品。
近年来,程学挺先后获评“合肥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在他看来,这些荣誉都是残疾人兄弟姐妹一起奋斗的成果。
“只要有我吃的一碗饭,我就会分给他们一半。”在程学挺看来,自己团队的成员不是“生意伙伴”,而是家人。平时,程学挺常在桌上放着一瓶速效救心丸。工作累的时候,他只要自言自语说一句“感觉心里有点疼、不舒服”的时候,员工会迅速找到药,倒好水,递给他。下雨天出去办事时,程学挺经常接到员工的电话,询问要不要送伞,要不要接他回去,这让他心里十分温暖。
今年26岁的凌梅天生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初中毕业后,她每天“闷”在家里,不和别人交流,也不怎么说话。后来经人介绍,她来到程学挺的公司,首次尝试和社会“接触”。
“第一天来的时候,我腿脚很不利索,上个楼梯都要很长时间,网店客服工作也是第一次干。”凌梅回忆,公司的其他人并没有嘲笑她,而是手把手教她该怎么做。
“自己挣了钱,能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还能孝敬父母。”在凌梅看来,是公司的氛围环境让她变得有活力,也更有斗志,重拾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程学挺介绍,公司员工数量最多时达到50人,省内很多残疾青年“慕名而来”,很多人开口就是:“我没什么文化,在家也无所事事,到你这来找一份活干,不给工资我都干。”
“没有技能可以慢慢学。”程学挺将这些兄弟姐妹都留了下来,按照他们的残疾程度分配不同岗位。程学挺很有成就感,“听一些员工说他们过节回家都‘抬起了头’,说自己在省会合肥找到了一份工作,亲戚们都对他们‘刮目相看’。”
“带着残疾人兄弟姐妹们一起创业,因为我觉得大伙儿应该自力更生。同时,我希望帮助更多残疾人恢复对生活和工作的信心,让他们找到奋斗的目标。”程学挺一直坚信,创业路上,“情”比赚钱重要得多,公司团队充满家的温情,共同为一个目标奋斗,才是他最看重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