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医疗改革中,对于社区医生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有哪些必须具备的技术素养,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对于处于塔底的偏远地区,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近日,国家卫计委公布了《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三级医院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仍在上升,病人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这也意味着,这些年让患者向社区分流的诸多举措,并未起到太多实效,居民就医流向没有明显改善。
这个结果令人遗憾,但稍加分析,却并不意外。因为,这些年出台的诸多帮扶政策,在帮助社区做强、做精方面,总显得有些苍白。
要让患者向社区分流,首先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医疗队伍,同时还要保证社区医疗拥有必要的医疗质量,此外,需要制度予以引导。其中,前两项尤其关键。
但在这些年的医疗改革中,对于社区医生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有哪些必须具备的技术素养,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对于处于塔底的偏远地区,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此状况下,发展社区医疗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社区医生的生存状态却未见改善,也未能吸引凤凰入住。社区医生仍难给很多患者以信任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之前给出的策略是利用经济手段——提高社区医疗的报销比例,同时增加社区机构内的药物品种。但这样的结果,只是鼓励患者来开药,并无实质的诊疗活动,非但不能真正提高社区的医疗经验,反倒让社区更堕落为廉价药房。患者看病,总带有一些与医生交流的诉求,因此,即便是照方抓药的患者,也可能选择不辞辛苦地到综合医院,在开药时与自己信任的医生叨叨几句。
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经济杠杆无力的问题。当前社区机构的报销额度虽然提高了,但体现在次均花费上面,相差可能不足百元,相对于看病的整体花费,如此差距,即便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也缺乏足够吸引力。我们知道,五星级宾馆的住宿费用,常常在千元以上,普通旅馆的,可能不足百元。但三级医院与社区的定价差距,就如同是五星级宾馆定价200元,普通旅馆定价150元,人们怎么不去抢五星级呢?
虽然今年提到的非急诊患者全面预约挂号的措施,在制度上更有针对性,但效果如何,依然值得观察。因为在社区医疗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真将患者引来了,能保证应有的服务质量吗?
社区医疗的服务质量,应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方面,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在患者不舒服的时候,比较准确地帮助他们判明病情。除了能够给予相对个性化的治疗,更可以在大病发生时,及时将其转到适合的专业科室。现在,社区医疗机构在这方面的能力未能建立起来,希望患者能分流到社区的愿望当然容易落空了。
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 郑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