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水医务人员的去编制化,打破医生“铁饭碗”,深圳迈出了开创性步伐。深圳医改试点,大体上与国家医改方案一致,同时也延续着这座城市历来的“改革前沿”精神,其中“取消编制”备受瞩目。
医改一直是中国舆论场引人瞩目的话题,自2009年开始,随着医改的全面推进,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和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医患矛盾纠纷事例显著增多。医疗体制如何改,走向何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成为民众当下迫切需求。
去年6月份,《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这是深圳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和任务,深圳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印发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试点城市。
曾几何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刮起过一阵强烈的“市场化旋风”,从药品价格到医疗服务价格,从医院内部创收到对外承包诊疗科室,一切向市场化看齐,但这样非但未能有效降低患者看病价格,反而抬升了整体医疗的服务成本,一方面医生未取得与自身专业水平相契合的收益,另一方面民众抱怨看病贵、医生服务态度不好,这直接导致医患冲突加剧,前不久的魏则西事件某种意义上就是医疗资源过度市场化的极端表征。医疗体制改革首要确保公益性,“以人为本”是其改革根本核心,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深圳此次改革试水医务人员去编制化,极具前瞻意义。根据方案,深圳公立医院将去编制化、去行政化,到2017年将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未来深圳的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以促进不同级别医院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依法治理。目前深圳采用“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新入职的医生全部没有编制。
在目前公立医院仍占据我国医疗体系核心地位的形势下,公立医院医生自然是医改的重要改革主体。而我国当下公立医院一直实行事业编制,而正如一些事业单位病灶缠身,公立医院同样存在竞争淘汰机制缺乏而染上的惰性,进而无法为社会提供让人满意的专业服务。此外,由于“编制枷锁”束缚医务人员流动,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得不到有效彰显,甚至还存在着“看病的比不上看门”的畸形现象。
客观地说,要想保证医院改革的公益性,强力的财政补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财政补助与编制挂钩,编制不增加,财政投入不增加;临聘人员不入编,医务人员待遇无法保障。实质上,去编制化主要是去除编制对政府财政投入、医务人员待遇提升的枷锁,从而激发医务人员的专业自主性,充分彰显个人品牌效力。
中国医疗服务首先应定位为面向大多数人的准公共服务,而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告别铁饭碗,深圳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药养医”的制度一旦被打破,如何保障高质有效的可持续投入从而维持医院运转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医院医护人员“能进能出”,充分彰显和尊重其专业水平的薪资福利制度也还有待审慎研究。但不管怎样说,全国医改“去编制化”、“去行政化”的方向是一致的,深圳以其开拓性的魄力充当着改革的探路者,我们期待深圳医改在维护医疗公益性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能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