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轶正在给患者看病。
成都桂溪街道社区医生黄轶以耐心、温和、责任心给患者留下极好的口碑
只要是老病人,成都桂溪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生黄轶不用翻看病历就能说出其大致病情,俨然一本“ 活病历”。今年55岁的黄轶原是一家医院的副主任医师,2008年从综合性医院的医生转型成为社区医生,今年年初,她晋升为主任医师。黄轶说,能记住大家的病情,是因为她和患者之间交流多,和患者煲“电话粥”、叮嘱患者按时吃药更是她常常做的事。
从医31年,黄轶医生以精湛的医术给病人带去病愈的欣喜,以细心、耐心、温和而充满责任心的品行在患者群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细致
社区里的“活病历”连病人家庭情况也稔熟于心
黄医生办公室里,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来看病的居民就有10位左右。问诊过程中,她几乎能叫出每位患者的名字,记得他们有什么病。
“黄医生,你还记得我的名字和病情吗?”
“当然,胡大娘我们是老朋友嘛。”
……在诊室里,每位病人黄医生都能和他们聊一会儿,她认为要做好社区的全科医生,还得多和病人聊天、拉家常,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做治疗方案。“很多老病人,我不光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甚至他们家有几个子女、几个孙子我都晓得。”
遇到新病人问诊,她总要来来回回、不厌其烦地询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过往病史,耐心地给老年患者讲解病情,叮嘱他们按时吃药。
专业
不断提高技术让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
作为社区全科医生,黄医生平均每天不仅有80人左右的门诊量,还要为社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病人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针对个人健康问题进行指导、预防、用药,对老年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对慢性病病人进行面对面随访、登记、录入等。
每天上午,她都要忙到中午12点以后,下午除了看病以外,还要整理健康档案、入户随访等,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时间虽然繁忙,她也不会忘了加强业务学习,“我认为社区全科医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要能看病,这样才能做到让病人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
耐心
和患者煲“电话粥”倾听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其实有时候居民最需要的就是你的倾听。”黄轶说,做社区医生5年来,她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学会和居民们拉家常、煲“电话粥”。
有一次,一位居民给她打了40多分钟的电话,“我的手拿电话都拿酸了。”黄轶说,这位居民患了焦虑症,妻子又得了癌症,电话聊的全是家务事,而这位居民所说的事她又难以解决,倾听就是对其最好的帮助,“病人愿意跟我倾诉,表示他们信任我,我很高兴。”
正是黄医生高超的医术和耐心、温和且充满责任心的品行,为她在病人中间树立了极好的口碑,辖区很多老人十分信任她,在她这儿看过一次病后,下次即便要排队等候,也会专门到她这儿来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