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成都天竺园民国时多位大师比邻而居 包括吕叔湘等

2016-07-20 03:02:41  来源:本站独家

  开栏语 昨日,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正式对外公布。这是继去年首批9处历史建筑名录公布以后,第二批6处历史建筑上榜。今起,天府早报推出《老成都讲名宅老故事》系列报道,寻访居住于此建筑中的人,听老一辈的人,讲述老成都老建筑的故事。

  ■天府早报记者颜雪摄影赵霞实习生王映雪

  在昨日公布的第二批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中,被誉为“保存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命脉的圣地之一”的,就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内。

  昨日,记者见到了曾居住于此的教授杨佑之女儿杨正予,从1940年起,杨正予随父亲杨佑之到华西坝,所住的天竺园楼房,一楼正是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联名写信

  6位教授后人,请求保存童年天堂

  古稀之年的杨正予,得知记者要采访天竺园的事,专门将相关资料收集好,方便现场翻阅。

  杨正予回成都后在西南财经大学校医院当医生,直至1986年退休。

  2011年,得知天竺园仅存楼房面临拆除危机,杨正予联络吕叔湘、闻宥后人一共6人联名写信,建议保存下来。得知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不会拆除后,杨正予还即兴发挥创作七律小诗。

  在杨正予记忆中,天竺园的故事还要从1940年说起。1940年,教授杨佑之带着妻女到华西坝小天竺街的天竺园院落居住。在这一亩见方的院落里,闻宥、吕叔湘、杨佑之、何文俊、江晴芬等都在此居住过。作为文化研究所成员,陈寅恪、闻宥、李方桂、董作宾等也常去办公。此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搬到广益宿舍。1943年,闻宥的家属来到华西坝。

  居住12年

  二层砖木楼房里,邻里都是学术大家

  天竺园院落是华西坝内一片房子的统称,现在保存下来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只是其中之一。“整个天竺园院落面朝小天竺街,有四栋小楼、一栋单身教职工宿舍和十几间铺面。”杨正予回忆,天竺园院落西侧有两栋小楼,南边的一栋,住的是皮革专家张铨一家。杨正予一家住在西侧北边的那栋小楼:二层小洋房,砖木结构,前门外是走廊,出后门是天井、平房。“这个小楼每层有8间房,中间用矮墙或木板隔开,划四间房为一户,可以住4户家庭。”杨正予介绍。“我们家住在二楼的左边,旁边是吕叔湘一家,一楼右边的四间房,闻宥刚开始独居一间,其余三间是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后来研究所迁至广益宿舍,闻伯伯家人才搬来一起住。一楼左边是何文俊、彭荣华夫妇,他们搬走后,陈钦才、江晴芬夫妇才住进来。”杨正予娓娓道来。

  1943年,吕叔湘一家搬离了天竺园;1947年,陈钦才、江晴芬夫妇也搬走了;1952年院系调整,杨佑之和闻宥两家人最终也离开天竺园。令杨正予惋惜的是,记忆中挨挨挤挤的小洋楼群,现只剩下自己一家曾居住过的那一栋了。而这一栋作为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被保存下来。

  珍贵友谊

  相约去影院,英文电影看得入迷

  当时,留英归来的吕叔湘一家住在杨家隔壁,中间只隔着一面矮矮的砖墙。

  杨正予说:“搭上几匹砖就可以互相交往,彼此有什么好吃的菜或点心,就踩上砖通过矮墙递给对方。”

  老房子里的儿时友谊,对杨正予来说显得更加美好和珍贵。吕叔湘的女儿吕霞、儿子吕敏,陈寅恪的女儿陈小彭,张铨长子张扬,以及后来搬进天竺园的闻宥之子闻辂等,在杨正予眼中,都是“帽根朋友(发小)”。

  院内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尤其是两幢小楼间的花园更是百花争艳,美不胜收。“院坝很大,是小孩玩耍的天堂,我们经常在那里放风筝、跳绳、玩游戏。”杨正予说。最令她难忘的是每到过年,由每家轮流坐庄。“主家的伯母会给我们上一桌好菜、小吃,让我们吃得痛快。饭后就在一起玩扑克、讲笑话、做游戏,一直到晚饭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在天竺园的日子里,杨正予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新民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的电影大多是进口英文片:“像《魂断蓝桥》、《罗斯福传》等,半猜半听看得非常入迷。”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天竺园是为数不多的安稳栖息地。

  未来:

  改为陈列室或博物馆

  目前,成都市建委牵头组织对天竺园进行保护修缮,将建筑主体加固,内部适当进行翻新和改造,设立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标识。

  修缮后,天竺园将作为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纪念馆或陈列室。

  ■建筑名片

  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内,建筑面积404?,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系四川大学所有的公共建筑。

  该建筑曾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

  该研究所创办于1940年,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齐名,为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学术重镇。该研究所由闻宥担任主任。

  该建筑还曾作为华西协合大学宿舍楼使用,历史上先后有多位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学术大家在此居住,包括吕叔湘、闻宥、何文俊、杨佑之、江晴芬等。

  ■同步播报

  6处建筑述说历史文化

  成都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川大占三席

  早报讯 (记者颜雪 实习生王映雪)昨日,记者从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获悉,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已经由成都市政府批准公布,其中包括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等6处历史建筑,近期将组织设立历史建筑保护标志,加强巡查监管和保护利用。

  此次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锦江区和武侯区,建筑年代以近现代为主,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其中,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3处为民居建筑,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3处为教育建筑。这6处建筑风格独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这是继去年首批9处历史建筑名录公布以后,第二批6处历史建筑上榜。

关键词:包括 成都 史建 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