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参与者用骑行方式,参加间隔年计划。受访机构供图
在华农毕业前,女学生Wingwing并没有走寻常路:投简历、找工作、走马上任。她说服家人,腾出一年时间,报名“西部计划”公益项目,投身山区支教。“四年来,我的时间用于学习、实习、参加学生会活动,但入学时,有一句话,我仍谨记在心:读大学,不能不做的还有:公益。做公益的时机,我选择了用踏出社会前的一年。”
毕业季来临,大学生陆续走出校园,或工作,或出国,或读研,无间隙地进入另一个人生阶段。不过,近几年国内大学毕业生中渐渐出现了一个比较另类的群体,他们跳出“毕业即工作或读研”的默认程序,为自己留出充足的空档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空档期叫做“间隔年”,在间隔年中,除了背起包旅行,更是为了做公益服务,以此开启走进社会的路。
放下求职简历,带着公益愿景上路
广州女孩Wingwing再次打开回忆匣子的时候,她已经当“新妈妈”,她希望,待女儿成长后,能将8年前的支教经历,作为宝贵的人生经验来传授。
2003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号召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区域从事1-2年的教育、医疗志愿工作,一般以中小学教育为主,目前全国约有4.8万名从事西部支教的年轻人。
“临毕业前,我还记住入学前的一句话:读大学,一定要做公益。”在这样的愿景下,华南农业大学财经系学生Wingwing在2008年成为“西部计划”的一员,去到广西百色的小乡村做志愿者服务。“选择参加支教,为的不仅是公益,也为了给自己不一样的体验。”
Wingwing记得,出发的时候,她还赖在妈妈身边,让妈妈送她去集合点出发。但一年后回程之时,则已经独立得自己买车票,辗转几趟客车到广州,然后风尘仆仆地站在父母面前。大家赫然发现,支教的一年里,Wingwing从娇娇女,蜕变成独立坚毅的“女汉子”。
“一年的支教,任务虽然简单,但收获却难能可贵。除了完成镇里教育部门布置的任务,每逢周日,我总会和小伙伴一起,走到贫困山村。山清水秀的百色地区,有着800多个贫困村,在那里,我们注册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心守家园’网站义工,通过探访贫困学生家庭,写探访日记,然后发布到网上,以此促成大城市爱心人士和山区贫困家庭‘结对’帮扶。一年来,我们走过数不清的小山村,其中20多篇调研日记成功促进了‘手拉手’。”
有着舒适的成长环境,成绩优秀,入读心仪大学……生活在广州的优越女孩,被百色平困学生的家庭打动了。“尽管家境贫寒,却对外来世界充满期盼,孩子们小小年纪,却知道一切帮扶来之不易。对比起自己,过去生活一切都有家庭做后盾,太幸福了。”走访路上,Wingwing住过很多破烂的宿舍,用过最简陋的餐具做饭,回到城市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不拘小节,坦然随遇而安。
国内首个“间隔年”基金为年轻人助力
和Wingwing一样利用毕业后到西部支教,是我国很多大学生对“间隔年”概念的最初体验。
“间隔年”是一个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的概念,通常指年轻人在升学之前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在正式步入下一个生活阶段之前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中国大学生也开始尝鲜“间隔年”,更多人选择以公益为切入点,做一场志愿旅行,体验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2015年3月19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国内首个“间隔年”基金,并开展“中国间隔年计划”(下简称间隔年计划),奖励资助有思想、有创意、有勇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在国内外实施间隔年行动,帮助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目前,共8名青少年完成“间隔年”计划。
其中,西安工程大学的李玉镇,到国外的孔子学院调研和教学,一边推广汉语,一边感悟生活;陈静雯,带着公益行走西部,用做义工和短期打工的方式深入当地生活;湖南师范大学的孙晓,到肯尼亚贫民窟为孩子们建造学校,撒播爱和希望;中山大学的廖小涵,因为立志投身公益事业,前往印度仁爱之家做义工……
据了解,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行者在世界各地从事志愿者服务,他们参加的工作包括各种开发和保护项目,涵盖了从志愿救助加德满都街道流浪儿,到统计喜马拉雅高山区濒危动物的数量等各种类别。间隔年中,旅行者获得的回报是:个人成长以及更加深入地体验当地社区生活的机会,“这些经历,将赋予你的旅行更为深刻的内涵。”中国间隔年计划传播官顾雅婷如是说。
像亲人一样亲近照料残疾儿童
2015年临近大学毕业时,中山大学地理科学系学生廖小涵没有加入就业的“大军”。她参与到间隔年计划面试后,顺利被录取,带着1万元人民币的资助金,只身前往印度,在一家慈善机构做义工,照顾那里的残疾孩子和关怀濒死老人。从去年8月至今,她仍在“间隔年”义工旅途的路上。
“读了四年大学,我才发现自己‘进错专业’,去年6月毕业时,我便没有加入保研、出国和求职大军,而是选择了义工间隔年。到印度的仁爱之家去,是出于对其创始人和这家慈善机构慕名而去。”
并没有太多的准备过程,小涵收拾了简单行囊、买好机票、办好签证,便飞往印度加尔各答。“可能出于对志愿者需求大的缘故,成为仁爱之家志愿者,并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填妥简单的注册表格,便能开启义工里程。”
小涵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并不轻松。她和绝大多数志愿者一样,主要是帮特殊儿童换尿布和喂食,工作制度是半天制,到中午十二点,就可以回去休息。“刚进入儿童之家,看到这些特殊孩子,实在是心生怜悯,却难以靠近。他们是残疾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有些是张着嘴巴口水不断外流,有些手脚不停颤抖,身体不同程度地扭曲着,虽然穿戴整齐,但靠近了还是会闻到让人不太舒服的味道。只是渐渐地,我自己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我就和他们亲近起来。”
细心的小涵留意到,仁爱之家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无私地爱护这些残疾儿童:比如,修女们知道每个孩子会被怎样的方式逗笑,并将经验传授给义工;比如,护工阿姨每天都会把孩子都抱着围坐成一个圈,用一首歌把孩子们的名字都串起来唱一遍……在这样的环境下,连小涵也经常为孩子们唱出中国儿歌:《小小粉刷匠》。
残疾孩子虽然苦难,但这里每天都有阳光般的力量,给予他们关怀。修女告诉小涵:“我们只是平凡人,没有改变世界的才能和机会,但是似乎只要做好眼前的一件事,爱好眼前的一个人,人生就富有意义了。”小涵说,这样的话、这样场面,足以吸引自己留下,安心接下义工工作,并在接下来为期两个月的仁爱之家服务中,给力地为孩子们洗衣服,导致皮肤干裂才停了下来。如今的她已经结束了印度之行,但“间隔年”旅程还在进行,她打算参加完今年8月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志愿者后,才正式结束间隔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