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思】
作者:曹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原储运领域首席科学家、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古今中外,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受到高度关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粮食产量连续5年达到1.3万亿斤以上。
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抓好粮食安全工作意义更加特殊。
一方面,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市场供应充裕,库存比较充足,粮油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但粮食损失浪费的数量却也十分惊人。
有数据测算,全国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粮食每年达700亿斤以上。在储粮环节,部分地区由于储粮方法落后、粮库仓储设施缺损造成大量粮食损耗;在流通环节,粮食物流企业仓储、物流、装卸、搬运等设施落后,造成粮食抛撒损失;在加工环节,粮食企业过度追求精加工,造成粮食加工成品率低。此外,餐桌上的浪费也不容小觑。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粮食安全及节约问题的系列重要指示,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针对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问题,要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建议设立“粮食产后绿色节粮服务工程”,在粮食产后各领域,开展“绿色节粮减损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从粮食收割开始,做到全程不落地清理、干燥,入仓分品种储存,建立安全保质储粮技术体系,实现“优粮优储”;从粮食收购、仓储、运输、加工企业到市场销售,建立“低温链储运”系统,全产业链实施粮食减损降耗、保质保鲜技术;成立专职粮食产后减损降耗服务队伍,应用统一的粮食产后绿色节粮服务模式,力争实现粮食产后减损50%以上的目标。
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把节约粮食放在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和节约生活方式,摒弃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从每一个家庭抓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流通方式和消费模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李慧、任爽、胡晓军、王斯敏 通讯员 景辉)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