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
就业扶贫信息员、体温测量员、饮水安全管护员……在短期突击式脱贫、图简便省事等心理作用下,一些地方开发出远超需求、五花八门的扶贫公益岗。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一贫困村竟设有扶贫公益岗位101个。
扶贫公益岗位专门为贫困劳动者而设,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让其成为“工薪族”,可以说是在为贫困劳动者量身定制幸福。但某些地方在执行中却偏了轨道变了味,不仅没有达到政策初衷,还出现分发指标、潜规则等现象。适度设岗,才能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像一个村有101个扶贫公益岗,就是过度设置,有可能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基层治理成本,甚至助长“等靠要”风气,让贫困户产生依赖思想。因此,必须对“过多的扶贫公益岗位”亮剑。要以事业需要为准则,同时强化岗位考核,让其发挥应有作用。无论是帮扶单位,还是扶贫干部,都应保持冷静头脑,切不可有“抄近路”的思想。只有回归政策初衷,把好关口,加强监管和治理,才能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有效,成为扶真贫。
(原载于河北新闻网 作者:云玉 摘编:郝悦)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