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志群(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指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勉励他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时代赋予农业院校强农兴农的光荣使命。农业院校必须坚守“农业教育要振兴中华农业”的初心和使命,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创新社会服务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积极作为。
发挥农业院校的智库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都投入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不断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目标迈进。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相对贫困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将解决绝对贫困的个性化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态化帮扶,需要将脱贫攻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考虑、系统安排、科学设计,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关注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农业院校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因此,要发挥农业院校人才优势,做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和乡村生态振兴产业学院,打造高水平新型智库,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三农”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以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协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没有生产力现代化,没有生产关系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突破点在改革创新,既要使农村自然资源等特色优势展现出来、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打造新型农业产业生产关系,还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经济盲目发展的现代化、不是缺乏农民主体发展的现代化、不是脱离农村实际好高骛远的现代化。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升级和校地协同发展。
一是发挥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不断加强学科融合发展,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推动优势特色学科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延伸,打造新农科发展体系,推动理工学科与优势农科融合,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面向中西部,构建集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农业创新体系,不断产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撑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一流科研成果。
二是推广农业院校“高校+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不断推动农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升级,从技术支持到派专家教授进驻企业,从校企合作办学到开设企业人才班,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高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诸如优质丰产等技术难题,企业在生产流通等环节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提供新命题。
三是持续推动校地协同发展。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主动对接中西部地区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服务产业园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转化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支撑产业园建设。华南农业大学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贯彻落实贵州、广东两省在扶贫协作会上提出“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等新的产业协作模式,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设立省实验室卫星分中心,开展技术和人才培训,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在佛山对口帮扶凉山的4年时间里,佛凉两地487家企业及学校结成了帮扶对子,双方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扶贫协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新时代“三农”人才培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关键点还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培育新时代“三农”人才,既要解决让广大青年学生、镇村干部、新型农民在乡村“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问题,要给予政策扶持和人才优待,让广大乡村人才拥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还要有序有效解决好本土人才培养、失业农民再就业、现有农民再培训等问题。在佛山对口帮扶凉山的4年时间里,229名贫困家庭学生到佛山接受优质的中职教育,具备了一技之长。
要发挥农业院校优势,以新使命育卓越农业农林人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协同育人体系,积极搭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本研衔接的人才培养路径,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和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着力提升构建农业大学与农业企业的全领域新型合作关系。推进建设高水平农业院校特色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的“大国三农”教育教学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农爱农意识,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生产”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东西部扶贫协作乃至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