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补短板 立足特色强优势
——天津武清与甘肃泾川静宁扶贫协作结硕果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宋喜群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打赢这场硬仗,2017年,天津市武清区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泾川县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从此,静宁县、泾川县的脱贫摘帽成为了武清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年来,武清区与静宁县、泾川县开展多领域扶贫协作,统筹落实市、区两级财政帮扶资金2.3亿余元,实施帮扶项目180余个。除了“输血”,在科技人员“鱼渔兼授”“志智双扶”的努力下,静宁县、泾川县开始向“造血”脱贫转变。
甘肃省静宁县三合乡光华村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内为莜面装袋打包。资料图片
1.穷在“农”上也要富在“农”上
朱家涧村在哪?它“夹”在山旮旯里。
站在甘肃省泾川县朱家涧村原址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七梁八坡山连山,200多座窑洞凌乱地散布在四面山坡里,羊肠般的山路崎岖难行。此前,全村125户375口人住在10多个山头上,最南边的塌山组和最北边的段家山组相距6.5公里,是深度贫困村。
村民朱斌指着对面山坡上两口窑洞对记者说,之前那里就是他的家。夏天窑洞里潮湿难耐,吃水要从山下沟里挑上来,来回要1个多小时。全家的生计主要靠种大葱和玉米,因为靠天吃饭,收入微薄。村子穷,生活又不便,小伙子们娶媳妇都成了难题。
自从天津市武清区的一支“扶贫突击队”来到后,村里慢慢地起了变化:
搬离土窑洞,住进新楼房——住在山旮旯里的125户人家,全部搬到了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
这里的人心“活络”了——农闲时节不再倚着窑洞晒太阳,贫困户加入公司和合作社,发展起蔬菜产业。
穷在“农”上,也要富在“农”上。武清区和泾川县筹划因地制宜发展新农业。
小农经济,不成规模怎么办?解决这方面难题,武清区积累了一定经验。
甘肃省泾川县朱家涧村设施蔬菜园区。资料图片
武清区北部的丁家[~符号~]村,在2013年以前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村,1700亩耕地上只种大田作物,村集体年收入只有6万元。乡亲们做梦都盼着能致富。2013年,天津市两级帮扶组进驻丁家[~符号~]村,帮村里解决了农田灌溉的“老大难”问题,还推广各种现代农业配套技术。如今,武清区已经建成各类设施棚室8万亩,农业合作社2000多家,年产各类蔬菜90万吨,产值近20亿元。丁家[~符号~]村在当地则成了依托现代都市型农业助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排头兵。
老肖把丁家[~符号~]村的经验带到了朱家涧。村民口中的“老肖”名叫肖建中,2010年因为发明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为了帮朱家涧村的乡亲们脱贫,武清区把肖建中“捐”了出来。
泾川产甜瓜,有市场不愁卖。可朱家涧与甜瓜无缘——缺资金、缺设施、缺技术……66岁的村委会主任朱存录心急如焚。
老肖帮助破解着一个个难题。
村里缺设施?去冬今春,武清区支持朱家涧村陆续建成日光温室13座、钢架大棚235座,主要种植甜瓜、辣椒、西红柿等果蔬。
村民们缺经验?肖建中口传心授:“甜瓜是侧蔓结瓜,主蔓要掐掉,侧蔓保留4到6个最佳,这样甜瓜早熟、个大,能多卖不少钱……”他建立微信群,让村民把遇到的问题用图片和文字表达,自己一一回复或现场指导,每次都药到“病”除。
入夏后,朱家涧村103棚“天山雪玉”甜瓜喜获丰收。“短短一个月,已经挣了将近两万元,比2019年全家收入还要多。”47岁的村民李海玲难掩兴奋,“如今的生活比甜瓜还甜。”
6月19日,老肖的“泾川名师工作室”开张,5名当地干部和群众当天拜他为师。现在,朱家涧的村民又开始对西红柿、土豆、辣椒、韭菜等作物种植方式进行改良优化,开展规模化种植。
朱存录盘算着:“朱家涧125户,现在还有28户71人未脱贫。其中,9户靠果蔬产业,19户靠产业加兜底保障,2020年肯定能脱贫。”家家户户“难念的经”他念了好多年。“帮扶到位了,接下来我们要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朱存录挺了挺胸前的党徽,“以前的日子苦,苦到不敢相信现在的甜。我时刻记着,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修了路、盖了房、过上了好日子。”
2.“牛产业”成了“金饭碗”
静宁县界石铺镇祁岔村的祁小平2019年购进了5头“平凉红牛”。家里养牛,上个月刚卖了3头小牛,加上在合作社打工——祁小平算一下账,不到一年时间,收入10万多元。
指着眼前的“平凉红牛”,与贫穷斗了半辈子的祁小平和大家唠了起来。“过去养的多是‘土黄牛’,个头小、分量轻,卖不上价,一头牛有时只能卖三四千元钱。”祁小平说。
“价钱不合适,缓缓再卖不行吗?”“种地收入少,别的来钱门路也没有,吃亏也得卖啊。”
2017年,相隔1000多公里的天津市武清区和甘肃省静宁县“结对子”。7月,武清区干部郭满山被选派担任静宁县副县长。在深入调研当地传统产业后,他决定帮这里把养牛变成脱贫致富的“牛产业”。
为支持静宁的养牛产业,武清区3年里投入2897万元。产业配套、技术支撑、拓展产业链条等多管齐下,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饲草合作社等项目迅速推进。
“养牛真的能挣钱吗?不挣钱怎么办?”过去吃过养牛的亏,农户开始心里也打鼓。但顾虑很快被打消,因为有了“定心丸”——“本地农户交售550公斤以上的‘平凉红牛’,收购价在市场价基础上每公斤加3元,贫困户每头牛再加400元……”界石铺镇镇长李高强说,龙头企业建立了母牛繁育基地,采取“企业统一供种、农户分散繁育、基地集中育肥、企业回购统销”的运营方式。“贫困户每卖一头牛,能比过去多挣两千元。”
村民们的劲头儿上来了。李高强和郭满山一合计,决定再建一个肉牛外销基地,争取高端市场。
打开销路,品质是关键。育肥牛棚里,堆放了三种颜色的饲草:麦草、玉米青贮草、配合饲料。“人勤牛不懒。坚持科学喂养,出栏时每头牛能长到600公斤至700公斤。”饲养员孙建华咧嘴一笑,满是得意。
在静宁县312国道沿线的草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拉牧草的车辆络绎不绝。在界石铺镇陇上草牧业公司务工的张红霞告诉记者,之前在家务农收入很不稳定,现在通过劳务培训学会了装载机驾驶技术,到公司上班后不仅有了固定收入,家中还种上了牧草养了牛,日子越来越好。张红霞装载的牧草,主要供应界石铺镇的平凉红牛供港养殖及创汇基地。界石铺镇以该基地为依托,走出了一条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畜肥还田的种养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牛产业”让乡亲们端上了“金饭碗”。
3.医疗、教育扶贫精准发力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健康扶贫是落实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环节。
静宁县地处高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成了村民心头的痛。
2019年12月,在武清区的帮助下,静宁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正式挂牌。卒中中心配合绿色通道,让患者化验、影像均在规定时间内出结果,脑梗死患者可以一周内完成头颈部CTA血管检查,急诊静脉溶栓患者可以同时完成头颅核磁及血管核磁检查。新技术的运用,迅速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级的诊疗服务。
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主治医师张志颖,今年4月来到这里。“静宁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脑卒中患者致残率、致死率高,因病致贫,给家庭造成极大经济负担。静宁县在治疗脑卒中方面是空白,武清区人民医院则拥有国家级资质的脑卒中中心与胸痛中心。”张志颖说,静宁县刚建立的卒中中心在基础管理、卒中团队的衔接、绿色通道的流程、卒中患者的评估等方面都缺乏经验。“我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中心优化医疗流程,使当地医生能充分利用中心的医疗资源,让患者获得及时而妥善的救治。”
在一间崭新的实验室里,各种实验器械一应俱全,黑板中央嵌着偌大的触控式电子教学屏。“动态演示的化学实验,令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记牢了实验现象和过程。”一堂化学实验课后,静宁县甘沟中学高三一班的余盼盼格外兴奋。
甘沟中学校长王天恩告诉记者,两地教师的互学互访是从2018年开始的。武清区不仅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帮助该校新建了数字化的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还通过促进两地师资交流,切实提升静宁县的教育质量。
据统计,3年来,武清区累计投入教育资金233.52万元,为静宁县贫困乡镇中心小学及初、高中配置教学多媒体设备,组织静宁县教育领域人才到武清区学习交流;先后援派26名武清区教师到静宁县挂职,覆盖小学至高中全部学年段。
“我去过武清区杨村一中,在那里学到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甘沟中学教导主任王永胜深有感触,“不断学习借鉴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静宁县这个山沟沟里一定会飞出更多‘金凤凰’。”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