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不是单纯的给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内心的丰盈
前不久,浙江海盐县慈善总会又收到一笔匿名的捐款,数额达到百万元。从2015年起,每年都会有这样一笔捐款到账,目前已经累计700万元。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捐款人,也因此获得过很多公益类奖项,却从不出席颁奖仪式。不少媒体想采访,辗转联系都被婉拒。乐善好施不留姓名,多年行善不图回报,这样的行为让人感动。
同样令人感动的匿名行善者还有不少。有的从1999年开始捐款,目前已累计捐出超过1000万元;有的连续捐款近40年,直到去世都没有透露过自己的身份……默默无闻,奉献爱心,这些好心人的良善之举,已经成为他们内心的一种自觉,彰显着爱心无价,情义无价。
慈善的本质就是一种割舍不断的人间真情与爱意,慈善的原则乃是基于这种真情爱意的自觉自愿。其实,对于这些匿名的行善者而言,慈善很普通,就像“今天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一样平常。资助贫困儿童、扶助孤寡老人,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有能力的时候常做好事,没能力的时候常存好心,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正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让我们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慈善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大灾之时捐款捐物,更在于生活里一件件小事上的善心善举。碰上老弱病残群体扶一扶,遇到邻里纠纷劝一劝,看见路边垃圾捡一捡,这些都是慈善。下雨天,为路人递上一把伞,为他遮住风雨;黑夜里,为陌生人点起一盏灯,为他照亮前路,这些也是慈善。只要用心付出,就能为爱注入一份力量,让人感到温暖。
当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行善时,就不会生出道德上的优越感,更不会苛求受助者有所回报;就能认识到,行善不是单纯的给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内心的丰盈。当慈善行为的发生自然而然,我们的生活必定充满明亮的色彩。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人人献出一点爱,越来越多的“微慈善”更能彰显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积小善为大善,社会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0日 13 版)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