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作者:曾令辉(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南宁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路通万家,心连百姓。道路通达是打通偏远地区百姓出行难、物流难、交流难等“梗阻”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广大农村走向全面振兴、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提速增质。“十三五”期间,铁路、高速公路基本覆盖贫困地区市地州行政中心,乡村交通基础网络明显改善,普遍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偏远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实现了出得去、进得来、走得通、行得畅,老百姓“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逐渐变为现实。
一条条路、一座座桥,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往返城乡的时空距离,而且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仅打通了贫困地区通向外面世界的物理屏障,更打开了人民群众的思维和眼界,让人们视野更开阔、致富劲更足,把党心和民心紧紧连在一起。
当前,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然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等仍任重道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等作为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步入新征程,我们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加快脱贫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交通基础设施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先导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便捷、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
要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城乡融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应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进一步优化村镇公路布局,加快村屯组公路硬化建设,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的管护机制,把脱贫地区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要在完善城乡末端配送网络上着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畅通农产品和消费品双向流通渠道,切实解决好道路由“通”到“畅”再到“好”的问题,把“四好农村路”修成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
应加快建设同已脱贫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旅游市场拓展相匹配的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如今,脱贫地区道路虽然贯通了,但道路交通与本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还普遍存在不匹配现象,还有诸多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要求的地方。为此,要促进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建设,为脱贫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加工、商贸物流、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创造条件。
要坚持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促进交通建设发展与当地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百姓出行模式和货物流通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要紧扣百姓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和货物小批量、分散性、快速化的特征,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服务,让“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的双向运输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作用。同时,让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发挥合力,畅通信息流、知识流,促进偏远地区的知识传播、文化交流、风俗改进,助推广大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创新创造技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多内容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张勇、张国圣、高平、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韩世炳、张国帆)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