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20日讯(记者张艳玲)日前,碳达峰、碳中和已成社会关注的热点。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对中国经济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对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提出新的需求。如何通过气候传播,提升全社会“碳中和”意识,促进公众低碳行为,倡导公众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18日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新目标新策略新征程:气候传播促进双碳目标实现”论坛上,多位专家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采用创新的发展路径。开展气候传播,提升全民低碳意识,从绿色低碳出行和设定家庭电力消耗上限入手,开展“全民减碳”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认为,气候传播及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意识非常重要,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采取行动,各类公益机构、社会组织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对气候变化司希望与各公益组织加强联系、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采用创新的发展路径,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在转型中创造新的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投资与就业机会,最终实现财富、幸福、人生成就的共同发展。新增长逻辑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制度保障,也是拥抱未来的思路。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说,减碳直至碳中和,不能仅靠生产侧完成。开展“全民减碳”势在必行且潜力巨大,并对生产侧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全民减碳”的第一步,可以从绿色低碳出行和设定家庭电力消耗上限入手,进而拓展至日常生活的更多领域。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认为,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工程体系,需将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倡导公众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达到人人有识,人人有责,人人行动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
气候传播工作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利于促进各界形成减碳合力。与会专家认为,气候传播工作要从理念传播向行为转变靠拢。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开展提升公众气候意识的研究,加强我国气候传播研究水平,为公众行为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气候传播工作也要考虑城市规划者和城市居住者的认知与需求,把气候科学知识与极端灾害、居民健康等结合起来,协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重塑韧性城市,降低脆弱性从而减轻灾情。
与会专家还认为,实现双碳目标还需构建低碳地图数据库,提升公众对议题的认知,支持国家实施双碳政策,从能源端和消费端入手进行减排,选择绿色消费,推动企业绿色生产和采购,监督企业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并在日常生活中节电节水、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参与节能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