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日前,北移亚洲象又有了新消息:截至9月4日,北移后南返的亚洲象群在云南墨江县通关镇附近活动。此前象群跨过阿墨江,距离原栖息地越来越近。正值玉米等农作物成熟的季节,监测人员欣喜地发现,这段时间小象更加强壮了。
一群麋鹿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新华社发
至此,这群野象令人颇感魔幻的迁移之旅,行程已近500公里,历时已1年有余。这个“不走寻常路”的象群自带流量,引发“全民观象”潮,盛放在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崭新的画卷上。
不仅仅是亚洲象,东北虎、大熊猫、海南长臂猿、中华穿山甲……越来越多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它们也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公众视野。一个个温情故事背后,关于共建生态文明、涵养法治意识、筑牢制度“篱笆”的思考在延续。
1.中国经验,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注入信心
9月5日,海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与在法国马赛举行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连线并宣布,海南长臂猿喜添两只婴猿,其种群数量恢复至35只。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名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一,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范围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主席罗德里格斯表示,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步恢复的消息令人振奋,“这个发生在中国海南的生动例证给全球濒危灵长类保护带来信心和希望”。
没有栖息地的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就成为无源之水。
重庆开展城市公园“爱鸟护鸟”活动。新华社发
为恢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生态,自2005年起,海南省林业部门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超过30万株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海南长臂猿栖息的森林经常出现滑坡。贴心的林业工作者在滑坡处种下成片本土树苗和长臂猿喜食树种,并为长臂猿搭建绳桥,以供它们穿越滑坡地带。
“此次海南长臂猿喜添婴猿,表明海南长臂猿繁殖状况良好,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在稳步改善,海南热带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间得到修复和扩大。”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黄金城指出。
从东北虎走出山林,到大象北移,野生动物保护频繁走进公众视野,野生动物在人们生活中也频繁“现身”。
前不久,江西省崇义县横水镇碧坑村村民赖庆昌家中来了一位特殊“客人”——中华穿山甲。从小生活在深山里,赖庆昌知道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便将其保护起来,并立即向当地林长和公安部门求助。当晚,森林警方便将它放归山林,助其重回大自然。
随着林长制的推行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崇义“安营扎寨”: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水鹿、小灵猫、斑林狸以及珍稀野生动物白鹇、仙八色鸫、小鸦鹃、领角鸮、东方角鸮、鬣羚等也常被发现。
来自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顺利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我国3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诸多“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级已降为“近危”。数量变化背后,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根和管理措施的升级。
近年来,我国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象牙等动物产品非法贸易,濒危野生动物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数量已达600只,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14只升至1800多只;亚洲象种群数量从180头增加到近300头;藏羚羊种群数量由不足7.5万头增至30万头以上;朱鹮由最初仅剩的7只增加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
生态环境趋好,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实施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对大熊猫、亚洲象、海南长臂猿、东北虎、中华穿山甲等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继续实施抢救性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重要栖息地,联通生态廊道,使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的藏狐。新华社发
2.生动交流,挖掘人兽相融共生的智慧
多年来,亚洲象野象群的迁移经常发生,但此次象群北移之所以受到世人瞩目,一是因为迁移行程之远历来未有,二是一路北移发生的人象和谐共生的故事令人感动。在绿水青山之间,象群信步向北,一路畅通,所到之处,百姓悄然避让,不驱赶、不恐吓,对象群吃粮食、吃玉米等行为,表现了极大的宽容,也绘就了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国家林草局北移大象处置工作指导组常务副组长、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表示,云南亚洲象北移事件,是一次人与大型野生动物的生动交流,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和启示。
反观历史,并不是每次人与动物的交流都能展现这般和谐的节奏。不少野生动物闯入人类生活,与人产生冲突甚至带来破坏。一次次事件,让人们也产生了新的疑问:野生动物保护与当地人的安全、生产、生活怎么平衡?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西藏棕熊是生活在中亚高海拔地区的一种稀有棕熊亚种,对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但近年来西藏棕熊入室破坏事件有所增多。
为防止人熊冲突,当地详细研判后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事后补偿机制、对牧民定居点房屋进行改造、建立补饲站等途径,形成一张完整的“保护网”。其中,事后补偿机制由各方投入小额保险金,组成“保险资金池”,由社区内部管理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确定棕熊对每户家庭造成的财产损失并进行赔付。
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香烟箐村民小组,一道绿色防护栏将整个村子环抱其中。坚实的防护栏隔开了亚洲象和村民的生活空间,让人与大象各得其所。
2018年,西双版纳勐海县建立了第一个县级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追踪象群最新动态,实现了实时信息传输和及时预警。人主动避开野象,让路给野象通行。修建中老铁路勐养段时,以隧道的方式“穿越”亚洲象栖息地,最大限度避免惊扰亚洲象。
专家表示,此次亚洲象北移也表明,亚洲象的迁移扩散不可避免。为此,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已着手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从保护和平衡的角度开展有预见性的、长期的总体布局与规划。现阶段,迅速构建完善的监测防控体系,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对象群活动进行有效管控,尽可能避免象群大规模迁移扩散至关重要。
“北移象群为探索动物种群管控方案提供了实验机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我们总结了‘盯象、管人、助迁、理赔’的八字方针,还创新性运用了迁移线路预判、布控与投食相结合的柔性干预技术,为今后缓解‘人象冲突’乃至‘人兽冲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物种专项调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特别是在鸟类迁徙路线设立保护站点,开展鸟类环志和志愿者护飞行动。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防范和降低亚洲象、熊、野猪等野生动物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致害风险。
工作人员在可可西里藏羚羊救助站与被救助的藏羚羊在一起。新华社发
3.生态责任,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区总代表葛芮曾多次到访中国青海。“在可可西里,我看到了野牦牛、藏野驴,有一次还惊喜地发现车窗外有两只藏羚羊并行跳跃、自由奔跑,那场景让人不由得对大自然心生热爱和敬畏。”让葛芮心生感动的,还有更多守护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在可可西里腹地,守护者们一待就是数周,还常常遭遇车辆被困、补给不足等情况。他们为拯救和恢复藏羚羊种群作出巨大贡献。”葛芮说。
近年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栖息地质量,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保驾护航”。生态管护队日夜巡逻、视频监测,为野生动物穿越青藏公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还在青藏铁路沿线建设多处野生动物通道。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数量从1997年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白唇鹿、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量也明显增长。
这种守护,源自一种热爱,透着一份责任。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山区,野生朱鹮在觅食。新华社发
“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坚定指出。
野生动物是地球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状况同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物种多样性又与生态整体性相辅相成,互为彼此,互成因果。
对物种多样性的守护,承载着沉甸甸的生态责任。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历程中,我们在发展中学会与自然进行友好对话,也在发展中谛听自然、审视自我,并从中启迪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智慧与情感。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谈到未来发展理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指出。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用责任来守护,更要用制度来守护——“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实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制修订分类管理、人工繁育等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建立多部门信息交流与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互联网犯罪监管执法。依托《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强化与国际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联盟成员单位合作。依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和非法交易,严厉打击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再过一个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来到中国、来到云南昆明。近日,昆明将数万粒花种寄往中国30多个城市,邀请全国民众共同关注这次会议。“与这些种子一样,播撒在中国民众心中保护自然的理念正在生根发芽。”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如是说。
【链接】
野生动物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个《决定》聚焦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为各级执法、司法机关严厉打击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提供了有力法律依据,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夺取抗疫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法治支撑。
2020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修订草案》贯彻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的精神,在野生动物保护范围、禁食、禁止非法捕猎和非法交易等方面提出具体部署,加强管理力度,细化制度安排。
2021年2月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后的《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和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和7类。上述物种中,686种为陆生野生动物,294种和8类为水生野生动物。(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