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赵嘉伟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庭语
“在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中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心血管疾病位列我国居民死因第一位,仍然是直接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与心血管疾病搏斗了半辈子的张国刚说起这个事实时,眉头不展,即使年近花甲,他为祛除病患疾苦的心也从未放下。
近30年来,中南大学湘雅教授、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在高血压病的发病基础、危险因素控制及流行病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首次提出高血压防治“临床-基础”双向探索模式,牵头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健康教育行动和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在中国最早建立了长期、稳定、大样本的高血压病综合预防基础。
时间拨回41年前。17岁的张国刚,高考志愿起初填报了上海化工学院。由于他的父母是基层卫生工作者,希望儿子能继承医生这个职业,他便将志愿改为湖南医学院。
回首这个“插曲”,张国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后来的临床实习中,他接触到许多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深深感受到这类威胁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幸。心衰、卒中、瘫痪、猝死,患者们饱受痛楚与折磨。那时起,他下定决心将高血压与冠心病防治作为医学奋斗的终生目标。
“心血管疾病也是全球一大死亡原因,说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在这类重大疾病的研究领域,存在着发病机制不明,理想动物模型缺失、干预策略受限等重大科学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针对上述瓶颈问题,张国刚带领团队上下求索,刻苦攻关,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创成果:在国际上首次鉴定并命名了特异高表达于心血管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家族新成员——血管过氧化物酶,系统阐明了其在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学作用,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靶点;率先将表观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引入硝酸甘油耐受的机制研究,解答了困扰临床多年的“硝酸甘油耐受”难题;创建并命名了新型微创小鼠心肌梗死造模方法——“闭式胸腔内冠脉结扎术”,建立了可以模拟人类疾病且适于研究的心肌梗死小动物模型。
在科研道路上他充满激情和执着,在临床治疗中,他是患者心中有温度的医生。一位60多岁患有顽固性高血压伴多种并发症的农村患者前来就诊,由于病情复杂,住院科室难以明确,久久未能办理住院手续。他知道情况后生气地说:“救治病人是天大的事,临床治疗不能怕困难,哪能有畏难情绪。”立马联系科室为他办理住院手续。
对患者的一视同仁让他关注到更广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体,怎么从救治个体疾苦推广到群体治疗,如何从满足患者个人所求到呼应国家与社会所需,成为他新的思考方向。
2007年,他带领团队创立中南大学高血压病研究所,2018年创建湖南省危重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他作为核心成员申请并获批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科研平台与技术支持;2020年,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致力于国家重大慢性疾病家庭监测设备数据标准建立。
“要加强‘5G医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5G配套设施建设,带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医疗效率,造福更多的患者。”2021年,他再一次聚焦慢性疾病管理,带着《推动智慧医疗5G+医疗应用场景》的提案走进全国两会。
时光不言,从医30年,张国刚见证了中国从“治疗”到“预防”的医疗体系进步。为了患者值守一生的他,时常勉励学生的一句话是:“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之大者,在于精神坚守,在于初心使命,在于实现‘健康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