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澜(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无障碍专家)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精彩开赛。期间,以残疾人运动员为中心、从点滴细节着手的冬残奥会竞赛各场馆和冬残奥村里的无障碍设施广受好评。无障碍环境的体验,是衡量冬残奥会是否成功的重要维度之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保障残障人士、老年群体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触摸博物馆,视障青少年通过触摸感受展品。资料图片
3月2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城市火种在北京市盲人学校被点燃。资料图片
事实上,无障碍环境不只是设施无障碍,还包括信息无障碍和服务无障碍。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无障碍环境的定义为:“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包括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社区服务三个部分。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残障人士也面临着“数字鸿沟”问题,如何通过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环境向残障人士提供均等的无障碍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议题。
同时,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也不只是残障人士,还有身处各类障碍情境中的每个人。随着国际社会对无障碍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入,无障碍服务对象经历了三次重要演变,基本可概括为从残疾人,特别是肢体残疾人到老年人以及处于特殊阶段而行动不便的人群,如婴儿、孕妇、病人及非母语人士等再到所有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无障碍设计概念逐步被通用性设计取代,而通用性设计则主张任何产品、建筑、空间、用品,都需要采纳尽最大可能考虑所有使用者能力的原则。
因此,障碍群体面临的问题是普通人士障碍时刻的极致体现,而具备良好体验的无障碍产品或设施服务的绝不只是各类障碍群体,还有可能是身处障碍时刻的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升降梯同时对提行李箱出行的人士有很大帮助,对听障人士友好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同样对身处“不方便听语音”场景下的健全人士十分友好,低视力用户的常用辅助功能“暗夜模式”也是我们在手机系统中常会设置的,符合适老化标准的产品也吸引着喜欢极简设计的普通用户。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样例。相较于2008年,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仍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场景下的无障碍问题解决均会涉及多个责任方、如政府部门及公共职能部门、企业,含互联网产品公司及智能设备厂商以及第三方机构、公众等。
其中,完善无障碍政策法规体系是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随着第三方机构如残联、高校、研究机构等应积极推动建议无障碍评审机制的建立,包括各领域的无障碍标准、设计指南;企业则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腰部力量,遵循标准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将信息无障碍的需求融入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迭代的全周期中;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公众的无障碍意识提升,意识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只是出于关心残障人士,无障碍服务的发展最终会惠及我们每个人。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