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疾不徐,感受时节之美
教育,就是要用天真开阔的眼睛看世界
——与全国优秀教师、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谈二十四节气课程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雨水”始,“立春”定。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第一秒起,就有了中国文化的定义。
二十四节气的流转是一份自然之书。对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的孩子们来说,二十四节气贯穿学校的一年四季之中。这究竟是怎样的课程?如何用节气串联起具有中国元素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又如何打开孩子们的感官,发现生命的连接,带孩子回到惠风和畅的中国文化的广袤乡野?
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听她讲述师生在节气文化中,感受时节之美。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学生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亲近自然。资料图片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学生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亲近自然。资料图片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学生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亲近自然。资料图片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学生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亲近自然。资料图片
1.让小学生扎下文化根基和自然根基的路径——
通过二十四节气课程,在不打破现有课时课表,不打乱教学秩序和教师安排的情况下,分节气进行课程实施,将各学科进行整合
记者:二十四节气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它更有生命力,存在于每一个素朴的日子里。您是如何想起把二十四节气贯穿于教学之中?将学生带向节气背后深藏的先人智慧?中间有怎样的历程?
朱爱朝:2013年2月,我开始带二年级三班的学生观察育才学校桃李园中的植物,用图画加文字的自然笔记方式,来观察和记录自然。周复一周的观察,这些曾被小学生熟视无睹的植物,与他们有了生命的连接:他们会为梅树被折断一根小枝而心疼,会为干旱中的植物渴望着一场雨。学生懂得植物需要保护,这只是在理性层面。当学生心疼植物受到伤害的时候,感受层面就启动了,这是学生知行合一、扎下自然根基的开始。
能否在一个课程的建设里,解决好小学生亲近文化和亲近自然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将目光聚焦在了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是时间表,也是人与大自然结合的表现。譬如到了雨水的这一天,我们不但知道时间到了2月19日,还知道天气渐渐暖和,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雨润万物,新绿点点,人与自然成为有机的生命体。我寻找到让小学生扎下文化根基和自然根基的路径,那就是通过二十四节气课程,将各学科进行整合来整体育人和实践育人。我带领学生了解节气和物候,做节气自然笔记,还加入了和节气相关的汉字、诗歌、老故事、传统游戏等内容。在生生不息的二十四节气中,学生更从容,更安然。
在班级实践的基础上,我和各学科教师一起,在2016年开始综合构建全校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希望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在不打破现有课时课表,不打乱教学秩序和教师安排的情况下,分节气进行课程实施。每个节气为15天左右,5天为一“候”,每个节气有三“候”。课程实施也基本依循这个节奏,以5天为单位来上课,用3次课来完成一个节气课程的内容。从立春到大寒,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融入小学生日常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
2.课程贯穿于全年二十四节气中——
育人不是一个点,而是时间维度里的一条河,静静流淌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凸显了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近自然为导向的一种育人方式的变革
记者:一些学校也有类似的课程,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体系?哪些因素是您和老师进行教学时特别关注的?哪些课程深受师生喜欢?
朱爱朝: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表,而且是人与大自然结合的表现。我期待孩子们通过二十四节气融入天地的节奏中,让心安住。二十四节气课程分为了解物候、诵读节气诗歌、书写节气汉字、讲述节气老故事、进行节气科学观察、体验节气习俗、开展节气种植、制作节气用品、投入节气锻炼、吸收节气心理营养、参与节气项目化学习等部分,分节气实施主题式跨界学习,从分科教学到跨学科整合,学科的边界开始融合。
课程贯穿于全年二十四节气中,让育人不是一个点,而是时间维度里的一条河,静静流淌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持续的气象观察、太阳高度角测量,结合节气特点进行的观树叶、观雨、观鸟、观蜜蜂、观蚕、观星等,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习惯。学校校园内有百草园劳动基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制订出全年种植计划,学生通过种植作物和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过程,并用作物制作出节气食品、饮品、生活用品等方式,实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构建、跨学科发展。外在环境的熏染和内在课程的浸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怀以及万物循环再生的环保意识。丰富的课程体系触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合作共育,形成立体化、大教育状态,凸显了亲近中华传统文化、亲近自然为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
古老的汉字,如图画般美丽,像故事一样丰富。给孩子讲一个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过程,是回到造字者最初的生活环境,用天真、开阔的眼睛看世界,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现事物最突出的特点。
比如立秋时节,了解“禾”字。甲骨文的“禾”字,是一蔸成熟稻子的样子,有秆子,有根,有叶子,沉甸甸的谷穗向下垂。金文的“禾”字,穗子向左垂。小篆的“禾”字,沿着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变化而来,但叶和根开始变形了。孩子们感受到汉字不仅仅是抽象的笔画,它和万物有着丰富的连接。
惊蛰,六年级的孩子们记录了柳树的变化。“新长出的小芽们是害羞的,把小叶子卷起来了,好像用手遮住了脸庞。柳絮则由叶底上的几个小颗粒变成了许多较大的长条状,都集中在一根小轴上”。“长大了的柳絮变得像毛毛虫,肥嘟嘟的,很可爱,马上它就可以展开它华丽的一面,摇身化为美丽的蝴蝶了。新的旅程就要开始了”。面对自然的时候,孩子们不仅用眼睛看,也在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去触摸,用身体去感受。节气里的自然笔记让孩子们的感官不断打开。
在节气生活的体验中,节气习俗转化为真实的生命经验。立夏时节,孩子们编织蛋套,玩撞蛋的游戏。孩子们专注地制作蛋套,四层编织,复杂而又需要耐心。孩子们把蛋装入蛋套中,分组玩撞蛋游戏,开心又满足。
二十四节气告诉人们,同一个地方在一年中所获得的光和热是不同的,人们应该根据作物对光和热的需要,在不同的节气进行种植。“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孩子们在“百草园”里体验着种植的乐趣。清明种下的绿豆和芸豆种子,孩子们每天观察,每天浇水。终于,在谷雨节气,它们发芽了。孩子们深情凝望,每一颗小芽,都那么美。
3.大自然中有着无尽的教育资源,有着最为生动的隐喻与启示——
教育的美好就在“此身,此时,此地”,是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此刻真实的生命体验
记者:现在,有更多的联盟校,更多的老师、学生加入进来。这么多年讲下来,您感觉师生身上有怎样的变化?课程的开设,让您对教育又有怎样的理解?
朱爱朝:在和孩子们、老师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就是和时间一起工作。当我们和时间一起工作的时候,我们能够让孩子们和整个世界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能够让心安住——安住在稳稳地环形时间里,安住在四季的劳作里,安住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
在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到人与天地相处的哲学。在大自然中的奔跑、游戏、探索、沉思默想,排解了孩子积累在心里中的忧虑和烦闷。教育的美好,就在“此身,此时,此地”,是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每一个此刻,真实的生命体验。2017年,学校微信公众号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二十四节气课程实施记录,照片中育才学生在每个节气里发自内心的微笑,让我们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美好。
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在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找到了研究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学校教师已经出版了和课程相关的4本专著,比如《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朱爱朝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等。老师们在关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的滋养,拥有了欣赏时节之美的眼睛,步调开始舒缓和从容。
当孩子与自然紧密连接,才有可能去挽救一棵大树、一条河流、一片天空、一块湿地、一个村庄,才有可能在万物萧瑟的冬天,也能感受到在地底有无数的种子,正在安静地蓄积着力量,准备在第二年春天的再次出发。希望我们存有对天地万物的“恭敬之心”,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