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6月1日14时,53岁的聋哑人柯遵梅和往常一样,穿着工作服,安静地坐在社区三秦电子厂自己的工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得益于社区工厂,柯遵梅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就业。“像她这样有生理缺陷的,在社区工厂务工,月工资平均2000元左右,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说。
陕西的秦巴山区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长期以来,外出务工是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自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少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搬进了政府新修建的集中安置点内。
“搬进县城的安置点之前,我家离县城有30多公里,即使到镇政府也有10多公里,交通极不便利,生活条件很差。”曾家住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坪安村豹皮沟的王宝英说,“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实施后,我家被识别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在县城凤冠新城安置点分到一套8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安置房,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儿了。”
王宝英现在居住的安置点占地310亩,总投资9.7亿元,建成搬迁安置房54栋4131套,安置易地搬迁移民2885户11933人、同步搬迁户1062户,配建商铺203套3.3万平方米。社区入住人口约1.7万人。
在贫困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均居陕西第一的安康市,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安康累计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5.16万户50.9万人,已全部实现搬迁脱贫。
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安康市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依托1364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力兴办新社区工厂。“楼上居住,楼下务工,山上有产业,社区有小学,最初搬迁时所疑虑和担心的如今都不是问题。”与柯遵梅在同一工厂做工的工友张娟笑容满面地说。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时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在“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安康市积极推行“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大力兴办新社区工厂,制定了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2021年以来,安康市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023家。其中,搬迁安置区580家,吸纳就业2万人,带动脱贫人口5455人。
“没想到有一天工厂能办到自己家门口,让我在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39岁的付天芳是安康市紫阳县蒿坪镇双星村人,前些年在浙江宁波务工,后因孩子年龄尚小需要照顾,便回到家乡务农。当看到家门口建起了新社区工厂,她便积极应聘到蒿坪镇的爱多宝玩具公司上班。
在陕西迈思普电气有限公司车间,女工薛小雪激动地对记者说:“感谢政府为我们引进了电气厂,如今在社区就能找到工作,有活儿干有稳定收入,心里非常踏实。”薛小雪今年30岁,住在商洛市山阳县丰东新区社区,属于易地搬迁户,今年回家到这里上班后,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
建在社区内部或周边的新社区工厂,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易地搬迁群众、弱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极大调动了群众搬迁的积极性。通过发展新社区工厂,大量富余劳动力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有业能创,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参与体面劳动,凭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增强了他们自立自强、靠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
“截至2021年底,安康市在营新社区工厂1023家,吸纳就业3.1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8278人,实现年产值56.68亿元。”安康市新任市长王浩表示,为使新社区工厂得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安康积极统筹解决用工、用房、物流、人才等问题,更好满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需求,力争到“十四五”末,新社区工厂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吸纳就业10万人,努力打造就地就近“幸福就业”的样板城市。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