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瑞汉、张乃仁(均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实现。数字化改革深刻改变了数字化时代生产关系,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是引领共同富裕的核心驱动力,让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与治理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新征程上,要持续发挥数字化改革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大作用,实现数字化改革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一体推进。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做大分好共同富裕“蛋糕”
数字经济既能促进持续性、均衡性增长,又能助推共享式、普惠式发展,已经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举措。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加速转型,以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数字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技术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方面,贯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各个环节,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要继续发挥数字经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优势,发展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平台经济等,拓展劳动者参与经济增长的方式,吸纳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人员,多渠道增加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技术消减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二维码、溯源码等技术的应用使生产经营信息更加透明,消费者需求更加清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普遍共识。随着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老百姓对物美价廉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将倒逼企业不断迭代升级。声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作用更加彰显,使口碑、信用成为决定企业存活成长的重要因素。市场主体对长尾市场越来越重视,“长尾人群”的小众需求、个性化需求将不断增强经济大盘的韧性,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
形成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缺一不可,发展和分配要兼顾。通过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技能和贡献,凸显数据要素在收入分配体系中的调节作用,夯实按贡献分配的现实基础,加快发展税收征管数字化体系,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帮扶体系,更好彰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
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各地探索打造的信息匹配精准高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了社会空间数字化、社会服务共享化、社会政策精准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深入推进“互联网+”,构建数字治理体系。
“互联网+民生保障”,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互联网+就业”,可以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供精准服务、匹配急需资源;发展“互联网+社会救助”,有助于实现社会救助核对系统核对数据全覆盖,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推动“互联网+社保”,实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跨省转移、基数申报和人员增减等网上申报办理;发展“互联网+医保”,使医保电子凭证加速推广,推广“刷脸就医”“扫码购药”“异地就医结算”“一站式结算”等信息化应用,有效应对老百姓对互联网诊疗的井喷需求。
“互联网+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数字治理有助于畅通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渠道,使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实践成为可能。通过App、微信群、物联网、视联网等信息互联技术在全域党建、议事协商、邻里守望、公共安全和应急减灾等领域广泛应用,逐渐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建设。
“互联网+社会服务”,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得到广泛应用,便民生活服务场景更加丰富,数字惠民理念深入践行。推动基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优质共享,使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住房等服务领域的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激发市场主体、社会工作、慈善公益组织等多元化主体提供社会服务的热情,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政府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加快建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的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服务体系。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政府权利清单、事项实施清单、负面清单网络公开,社会监督更加便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通过“最多跑一次”“一门通办”的创新举措,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建强用好“互联网+监管”平台,使监管数据互联互通,不断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执法能力,有效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构建全域智慧协同治理体系。数字化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政府部门数据更加全面及时,在监测研判过程中更具深挖价值,已经成为创新治理方式、实现整体智治的关键要素。例如,上海、浙江、广州等地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打造宏观调节与微观服务联动、场景应用与技术支撑融合、数据输入与方案输出相融合的大脑中枢,更好回应群众需求和社会期待。这些地区探索构建智慧协同治理体系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在更多地区、更大范围加以推广。
推动政府运行管理效能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有利于政府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实现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程序规范化、决策科学化,大幅提升政府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以“三融五跨”助力精细化治理,推动数据全量化的融合、开放、共享和条块业务大跨度、大范围的协同整合,深入推进数据赋能重塑政务流程、组织架构、功能模块等实践,不断增强数字化对重大任务、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成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极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乡村的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奠定了生产力基础。要大力推动农村互联网创业创新,不断完善休闲采摘农业、绿色观光农业等在线旅游平台建设,更好普及农民创业创新、经营技能“一站式”在线培训服务,为乡村文化旅游业注入新活力。不断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推出适应“三农”特点的新型信息技术和产品,发展壮大农业农村信息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的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使农民关注的养老、医疗、教育诉求得到更好回应。要深入推进农村智慧社区和智慧养老创新实践,健全完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和医疗信息系统,不断扩大村级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农村群众能够就地就近享有优质公共服务。推动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力、社保、法律、卫生等各类政务服务在线办理效率。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应用面向“三农”的远程咨询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类在线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
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数字化打破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时空阻隔,政府间对口帮扶深入推进,城乡区域“数字鸿沟”不断缩小、“数字红利”更加丰厚。脱贫攻坚以来,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电商发展成效显著,带动更多低收入农民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不断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为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提供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