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科技小院”助力养蜂大事业

2023-05-10 04:00: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紫旖 邓白露

  “别看院子小,这可是咱智慧农业专班的天然实验室哩!”北京农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数字乡村所所长段长青说。一大早,记者走进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蒲洼村,段长青已经在养蜂场忙活起来:调整太阳能板,检查蜂坯。蜂场四周的山坡上点缀着各色鲜花,幽幽香气弥漫,引得不少蜜蜂前来采粉。

  房山区的蒲洼乡,距北京市区约120公里,是京西南最远的乡。其中,森水、蒲洼等自然村,位置偏远,常住人口少,村集体经济薄弱。

  2020年,以北京农学院为主导的蒲洼乡“科技小院”挂牌成立。来自北京农学院的一批教授及研究生团队进驻蒲洼乡,依托高校智力资源,对蒲洼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信息化技术帮扶。“成立科技小院,就是把农学院的科研成果带到贫困的山区里转化,让乡里的百姓富起来。”北京农学院智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践说。

  经过深入调研,徐践发现,蒲洼乡的中华蜂养殖历史悠久,且生态环境适宜。但土法养殖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留驻蒲洼乡的多是老年人,劳动能力跟不上,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发展不起来。

  为此,徐践所在的智慧研究院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探索出了智慧技术和中华蜂养殖相结合的新路子——“智能蜂箱”。“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在蜂箱上加装了传感器、控制主板,实时监测温湿度、蜜蜂出入数据。蜂农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挨个翻蜂箱,手机上一查就能掌握情况。”徐践说。解决了人工问题后,又有一道新的难题摆在智慧农业专班面前:如何提高蒲洼蜂蜜的市场竞争力?

  过去,蜂农一味追求产量,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出的多是价廉质低的水蜜,市场竞争力弱。智慧农业专班进驻后,曾想改良原有的产蜜方法。蜂农们却并不买账,“到了季节不摇蜜,这不是胡来吗?”

  为打消蜂农顾虑,智慧农业专班在前期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走访了全国多个养蜂基地,借鉴各地老蜂农的养殖经验,结合中华蜂的习性,推出了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层,增大储蜜空间。同时,给蜜蜂留足把水蜜转化为成熟蜜的时间,提高蜂蜜品质。

  技术改进之后,蒲洼蜂蜜的收购价提升了一至两倍。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纷纷和智慧农业专班学起新技术,钱包也鼓了起来。

  目前,蒲洼乡平均一个蜂农可饲养100群中华蜂,单人饲养规模提高了50%。蜂农年收入将近10万元,较原来翻了一倍。

  “科技小院既是科技助农、产业开发的基地,也为我们提供了科普教育、人才培育的平台,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扎根村屯农家,边学习边实践,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大局。”徐践说。

  自蒲洼乡“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北京农学院共派驻十余名研究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帮扶,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在生产一线,当我们看到科研成果转化后,农民有了收获,我们也打心里高兴。”徐践感慨,“实际上,不是蒲洼乡需要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蒲洼乡。人家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宝贵的‘科研课堂’,一个流动的‘科研实践站’,让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在广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

  目前,蒲洼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全部“摘帽”,并形成“一乡一品”的区域特色分布。在智慧农业专班的帮助下,当地还建起“北农智慧蜂场”,注册“E窝蜂”品牌,实现了中华蜂养殖产业的规范化、数字化和标准化。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0日 03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