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振兴计划近日公布最新“成绩单”:已在全国29个省(区、市)累计开班352期,培训4.1万人,项目设计开发的“村级事务管理平台”服务了全国3.4万个村庄的455万余村民。
“耕耘者”振兴计划由农业农村部主导、腾讯公司出资、政企合作共同组织实施,聚焦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培训,并为基层治理骨干免费开发和提供数字化工具。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文面向全国推广,计划利用三年时间,线上培训100万人、线下培训10万人。
6月27日在四川德阳举办的全国耕耘者振兴大会上,阶段性“验收报告”令人振奋:一大批接受培训人才已发挥“一人带动一村”的作用,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置发动机;“云端”上的基层治理平台,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实施这项“计划”过程中提炼的新认知、新理念、新方法,也为打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了新的指引。
数字化,让基层治理提效
“耕耘者”振兴计划起于人才培训,但更大意义在于通过培训传递经验,通过数字化工具将“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等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办法推广到数万村庄,构建起成体系、广覆盖、多功能的“云上”基层治理平台。
2021年9月,“耕耘者”振兴计划全国首期培训班在四川广汉开班
四川广汉近年大力学习推广“积分制”。村民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做好人好事、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庄事务等行为都可以获得积分,用积分可以在村上“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民通过“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可自行录入积分,通过审核后线上公示,并根据积分结果给予相应激励,完成积分管理服务“一条龙”。
“村级事务管理平台”是“耕耘者”振兴计划中重要数字工具。基于微信生态,让信息数据体系化,村规民约、积分规则、评议规则、积分公示、积分看板一目了然,帮助各级政府治理组织效率提升。当有的基层干部还在为“几张纸”跑断腿时,使用小程序即可有效实现“服务上云端、干部到身边”。
“耕耘者”团队还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与广东、四川、湖北、青海农业农村厅携手推出“粤治美”“川善治”“鄂参与”“青松治”四个省级小程序,为基层乡村搭建起了更多“学以致用”的数字化工具箱。其中,四川的“川善治”推广运用两个多月,入驻村庄21819个,服务村民超过301万人。
连接力,凝聚乡村“人气”
山西省河津市西磑村有一个风俗,村民在举办婚礼前就要花上一万多元大宴宾客,给村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村里利用“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在网上发起“村民说事”,就废除婚礼前筵席征求意见,5天后表决结果出来了:209票赞成,1票反对。
此前,西磑村乡村治理面临很多困难:村里要想商议什么事情,村干部跑断腿都很难召集齐所有村民;村民想要反应什么问题要么怕麻烦,要么碍于面子说不出口。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助力,这种情况如今发生了改变。“村民说事”破除了熟人社会的交流顾虑,把真实民意在屏幕上收集起来。村民随心所欲地说,村两委尽心尽力去办,提高了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一年内,西磑村就在“村民说事”上就处理了100多件村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
西磑村
“村级事务管理平台”集合了村民说事、书记公开信、村庄大事记等工具,搭建了信任的桥梁,凝聚了乡村振兴的“人气”。
截至2023年6月25日,“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平台上有村支书回复的“村民说事”超过2.5万件,发布书记公开信6.6万条。据统计,有2129条“说事”发布后5分钟内就得到了村书记的回复和交办。
村民们在“云上”相聚,更新动态、反映诉求,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村里的点点滴滴,共建共治的积极性更高了。通过数字化工具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让每个村民既是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获益者。
持续力,整合资源汇聚乡村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黄旗滩村曾是县重点贫困村。自从用上了“村级事务管理平台”,村民了解到全国各地农村的新鲜事物,同时,也将黄旗滩村的风土人情、村容村貌通过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发布上去,让全国各地“村友”们认识并了解黄旗滩。
全国人大代表,黄旗滩村党支部书记薛志龙发现,自从用上了数字化工具,给村里带来了不少“商机”。赤峰一家畜牧公司了解到了黄旗滩村优越的自然环境,来黄旗滩村考察后,签订了“万头羊场”合作协议;另一家药材公司与黄旗滩村签订了180亩土地流转合同试种中药材黄芪。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薛志龙说:“以前大家都对村里的事务漠不关心,现在很多村民成为村里产业的建设者,还有的主动成为志愿者,参与到村务管理、村容村貌建设中来。”
振兴乡村重在产业兴旺,而治理有效是产业振兴的基础。只有这样,乡村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农民才能长久享受乡村振兴的红利。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表示:“‘耕耘者’振兴计划既是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又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发展方向协同,更重要的是切合了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认为这是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案例。”(钟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