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天津:三张笑脸,灾后重建的三个暖心故事

2023-10-25 15:58:00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再次行走在洪水掠过的村落,三张笑脸令人印象深刻。

  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村,在自家刚建好的蔬菜大棚下,王红梅笑得开心。两个月前,洪水冲垮了王红梅家砖泥结构的老旧大棚。两个月后,钢骨架大棚不仅为蔬菜生长提供了暖室,还为王红梅一家撑起了希望。

  西青区辛口镇水高庄村,看着几辆机械同时在田里作业,高国亮笑得安心。种了二十多年地的高国亮头一次经历这么大的天灾,但看到冬小麦种子撒进大田的那一刻,心里倍感踏实。

  静海区台头镇胜利村,听着鸡场接连不断的鸡鸣声,杨炳泉笑得舒心。这些天,找杨炳泉订购鸡蛋的电话响个不停,他快速算了一笔账,此前洪水造成的损失,两个月就能赚回来。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8月1日,天津市将防洪Ⅲ级应急响应升级为防洪Ⅰ级应急响应,全市进入抗洪时间。那一天,这三人的脸上阴云密布。未来咋办?他们脑子里画着大大的问号。如今,生活渐回正轨,这三人脸上的笑容就是面对未来最好的答案。

  “盖大棚的钱不用愁了!”

  “这个就是我家的棚,你看多结实!”顺着王红梅手指的方向望去,秋日暖阳下,不远处一个崭新的钢骨架结构蔬菜大棚闪闪发光。棚里,刚刚栽种3天的芹菜秧正冒着一簇簇绿意,奋力生长。

  王红梅细心察看芹菜秧的生长状况。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棚、秧都是新的,这些天,王红梅脸上总是笑盈盈。

  10月18日一大早,王红梅就和其他11户村民来到村委会,在村、镇和银行三方帮助下,填了申请贷款的单子,“盖大棚的钱不用愁了!”今年8月初,洪水冲垮了王红梅家里的3个大棚。当时,棚里的菜马上就能摘下来卖钱了,王红梅心疼得直抹眼泪。

  王红梅今年正好40岁,从小在永定河边长大,父辈们从解放后就开始鼓捣大棚。用王红梅的话来说,棚是一大家子的生存工具,没有棚,冬天什么也干不了。“菜下来我们就卖钱,然后再把钱投到下一季的菜里,就这样一年赶一年,手里存不下多少钱,可建棚又需要一大笔钱。”那些天,在安置点的王红梅每天都在琢磨回家后怎么筹措资金,跟谁开这个口。

  从洪水来的那天起,身为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村党总支书记的杨志明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怎么把村里被洪水冲垮的1350个大棚重新建起来?这个问题每天都在他的脑海里盘旋。“我们和镇政府一起,前后与银行接洽了好几次,找天津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给大家做担保,为受灾村民省去后顾之忧。”杨志明介绍,村里还从山东请来了技术老师,辅导菜农改变种植模式,争取种一些价格高的蔬菜,多卖些钱。

  “我们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大概十天左右就能批下来。”天津农商银行武清黄花店支行客户经理潘广忠将贷款申请单捋齐,小心翼翼地装进文件袋中——12户村民申请的180多万元贷款资料全在这里,他不敢有丝毫差错。这180万元贷款中,有王红梅的21万元。

  黄花店镇农业服务中心杨健介绍,之前被洪水冲垮的是已有30年历史的砖泥结构老旧大棚,镇政府鼓励受灾村民建抗洪能力更强、不妨碍行洪的钢骨架大棚,验收合格后每亩地给予3万元补贴。今年年底前,黄花店镇将建成350个钢骨架大棚,王红梅的3个大棚正在其中。

  王红梅说,自己现在不用想别的,专心种好这一季的芹菜,正好赶上春节前后成熟,能卖个好价钱。“芹菜摘完了,再种西红柿,这么好的棚,咱可不能让地闲着!”

  “种子种下去心里踏实!”

  正值农忙时节,站在西青区辛口镇水高庄村村口远远望去,大型播种机穿梭往复,轰鸣声不绝于耳。走进田间,一粒粒灰白相间的化肥颗粒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脚感非常松软。

  拎起一袋“津农6号”冬小麦种子,麻利地倒入排种器,再撒上一层杀菌剂,将二者充分搅拌,调节好输种管……在该村位于京沪高速下方的一片大田中,农耕手趁着到地头儿装种子的间隙,“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水,又马上跳上播种机,发动马达、放下滚轴,动作一气呵成,播种机“突突突”地向大田的另一端开去。

  农耕手正在加紧播种冬小麦。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我一米八七的身高,洪水来的时候,我如果还站在这儿,你连我头发都看不见。”高国亮一边望着农耕手播种,一边向记者比划着当时洪水的高度。

  高国亮是水高庄村有名的种地大户,今年他一共种了2000多亩地,脚下踩着的这片冬小麦大田有400亩。“这片地是全村最洼的地,这两天大田里的水才退干净,赶紧把冬小麦种上。”今年,高国亮的冬小麦播种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个星期,“但好在今年冷得晚,你看,老天爷也不是一直‘冷酷无情’。”种了二十多年地的高国亮经历过不少风浪,言语间满是乐观。

  三台机械同时作业,这400亩冬小麦3天就可以播种完毕。“过些天,种子发芽浇上冬水,到开春再施肥打药,明年6月份这片冬小麦就熟了。”高国亮说,虽然洪水来时鱼池里的鱼都跑了,3000多只鹅也全部受灾,但是眼前的这片冬小麦给了自己希望,“看着种子种下去了,心里踏实。”

  高国亮的一句“心里踏实”源自政府层面的持续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盯紧受灾区域,持续加力推进冬小麦种植工作,同时,做好受灾田块晚播小麦冬前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控。”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还将指导基层修缮因灾受损高标准农田各项基础设施,对中度以上损毁的农田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进行修复建设,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据介绍,天津市永定河泛区和东淀蓄滞受灾地块中常年种植冬小麦区域共4.3万亩,受政策拉动影响,今冬明春计划种植5.34万亩。截至10月19日,受灾区域冬小麦已种植3.8万亩。剩余地块正在抓紧开展晒地散墒、土地耕整等农事操作,视土壤墒情情况开展播种工作。

  “亏的钱两个月就能赚回来!”

  集市人群熙熙攘攘、叫卖吆喝此起彼伏……在洪水退去两个月后,大清河畔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街头巷尾升腾着熟悉的烟火气。

  沿着革命桥北堤西侧驱车一公里,一下车就能听见阵阵“咯咯咯”的鸡鸣声,这里是静海区台头镇胜利村村民杨炳泉的家。中午时分,60岁的杨炳泉拎着刚从鸡场捡出来的两大桶新鲜鸡蛋,深深的笑容将眼角皱纹拉得老长,“这两天鸡终于又开始下蛋了,找我买鸡蛋的电话一会一个!”

  胜利村党总支书记郝运全(右)向杨炳泉(左)了解鸡场情况。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杨炳泉告诉记者,眼前的这批蛋鸡是今年4月份开始养的,7月底刚开始下蛋,没想到洪水来了。“蛋鸡生长到500天后产蛋能力开始下降,我这批鸡当时才150天,正值青壮年,我哪舍得处理掉?”人可以转移到安置点,鸡咋办?杨炳泉焦虑得整宿睡不着觉。

  就在这个时候,胜利村党总支副书记马晓凯找到杨炳泉,“杨伯,您放心去安置点吧,鸡我替您看管好。”马晓凯是95后,从来没有过养鸡经验,在“守村”的近20天里,他视频连线杨炳泉,一点一点地学习。

  一天,在给鸡喂水的时候,细心的马晓凯发现有几只鸡的鸡冠发黑,他赶紧给镇上打电话协调,弄来了药。几天后,看到逐渐变红的鸡冠,马晓凯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通过那些天的学习,我得知鸡一旦得病传染特别快,村民把这3000来只鸡交给咱了,咱能不上心吗?”

  看着鸡场里的鸡都还活着,回到安置点的杨炳泉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当时心里已经做了最坏的准备,打算回家买鸡苗,没想到鸡还都好好的。”

  经过两个月的调理,鸡场的鸡开始长胖、下蛋。杨炳泉一边将刚捡回来的鸡蛋装进箱子,一边算着账:12元一斤,一天80斤,洪水造成的几万元损失,两个月就能赚回来。

  这些天,胜利村党总支书记郝运全经常来到村民的家看一看,“我们村主业就是农业,养殖户、农户都得关心,我得盯着有啥补助,帮村民登记好。”

  回程时,记者经过曾被洪水漫过的土路,除了挂在树上早已风干的水草记录着当时洪水的高度,其他已一切如常。正如郝运全所说,村庄的名字叫“胜利”,现在大家的生活回归到正常状态,就是一种胜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