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以“金融活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2024-01-16 05:0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戴道昆(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高质量金融服务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部门应以资金要素为核心,以金融活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提升乡村产业链价值,促进乡村产业供应链升级,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应进一步强化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适度超前支持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流入农业农村,以各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根据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和不同链条组合,创设定制化金融服务模式,开发具有地域特点的金融产品,实行“一链一策”,做好“土特产”金融精准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依托,通过链条白名单确认、应收账款确权、设立购销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上下游企业担保增信,提升链上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开展存货、仓单、订单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降低下游经销商融资成本。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农产品电商产业园、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等的金融支持力度,将农业研发、育种、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有机衔接,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推动金融机构围绕“三农”领域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积极运用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场景,推行跨行业、跨区域涉农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大型涉农企业开展供应链产业链的全球协同布局,支持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

  发展高水平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升级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的赋能和驱动作用,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的重中之重。高水平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够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升级。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能够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为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充足、成本更低的融资服务。一方面,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农产品销售的数字化创新。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场景共建,可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发挥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开拓绿色金融新领域,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转型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绿色金融是助力乡村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生态化转型的助推器,通过积极打造“金融+产业+生态”的新型模式,助力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一方面,开拓绿色金融服务新领域,推动产业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促进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开发符合农户和乡村企业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种植业固碳增汇、养殖业减排降碳、绿色农机研发等领域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促进绿色种植和绿色生态养殖,加快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生态产业园,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通过新技术赋能和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乡村传统加工业产业的绿色改造,推进传统乡村产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乡村服务业的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生态商业、生态物流、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促进生态产业化。以乡村生态资源为依托,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探索多元化林业贷款融资模式,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生态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因地制宜盘活生态资源,助力农户、村集体组织、文旅企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彰显生态田园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

  完善高质量农业保险体系,增强乡村产业抗风险能力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既是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器”,也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应进一步完善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农民群众得实惠、乡村产业有保障、财政补贴有效率、保险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增强乡村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容提速,为基本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保障。逐步扩大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提高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探索研发生猪、奶牛等养殖收入保险产品。鼓励发展渔业保险。二是推进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品扩面,促进地方特色乡村产业的发展。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制定信贷投放计划,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动脱贫地区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三是有序推进农业巨灾保险,增强乡村产业抗灾能力。应发挥农业巨灾保险在防灾减灾、灾后理赔中的作用,加强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更好应对因极端气候事件和疫病、虫害大范围流行等导致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的巨大损失。四是探索和创新农业风险转移新模式。发挥资本市场支农作用,支持农产品期货期权产品开发,更好满足涉农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需求。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6日 06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