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增强体魄 健康成长

2024-03-27 03:4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专家点评】

  作者: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通知,要求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和望远,缓解视力疲劳。

  这一通知虽然从减少近视发生的角度提出,对整体改进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也颇为重要。

  从横向比较看,在世界上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显现教育成绩优异的国家,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中国学生每周学习的平均分钟数最高,中国中小学生在教室内上课的总时长超过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缺少适量的体育锻炼,这是中国学生各项体质指标长时间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增加大课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上述问题。

  相对于体质问题,中小学生中还表现出较为隐蔽的心理问题,这一点更需要引起重视。近年来,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逐渐提升。但也应看到,随着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还有待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教育部多年以来连续不断发出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许多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

  大量实地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很大一部分与学校不当的学习管理与评价有关。与其下大力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如以预防为主,将关口前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给足时间和空间,满足儿童身体发育需要的充足锻炼。社会性发展需要充分的交往,积极情绪养成需要充足的自主能力,归属感、尊重感、荣誉感的生成需要丰富的组织活动。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而不能任由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再去监测、矫治,产生心理创伤才去干预。

  事实上,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只要有机会参加体育运动,有时间正当交流、游戏或参加某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可能自愈,如果较长时间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就可能会更加恶化。

  实现中小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也不能止于30分钟大课间,而是要有效利用30分钟,确保它用于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自主游戏,有效促进个性多样化对不同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与方式。还要防止一些学校或老师因为有了30分钟的大课间而轻视或者不严格执行10分钟的小课间,杜绝学生在课间10分钟仍被“圈养”的现象出现。

  坚持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做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防止“一刀切”,需要给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空间,除了时长不能减少或变相缩短外,还要给教师和学生自主决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对于正处在身体发育的低年级学生或是运动量严重不足的学生,时长还应加长,次数还应增加。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小学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供孩子进行体育运动。

  保证中小学生课间户外活动是正常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期待课间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在课间的欢声笑语中健康成长。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苏雁、周洪双、刘茜、张勇、徐鑫雨)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7日 07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