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急救在乡间—第二届中国乡村急救公益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培训中心、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共同主办,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承办。
论坛以“急救在乡间”为主题,围绕健康公益与基层急救等核心议题展开,来自医疗领域、公益行业、知名院校的代表及企业伙伴、月捐人代表共同探寻乡村急救专业性与公益性有效衔接的路径,现场还发布了“韩红爱心·急救在乡间”项目,将在甘肃、陕西、云南建立3年项目区管理机制,使得农村居民就近获得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
共议乡村急救:多元主体助建县域急救体系
此次论坛依托于“2024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举办。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教授和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增娟分别致辞。他们强调了乡村急救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乡村急救事业的发展。
上半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以“健康公益与乡村急救的融合”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为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他表示,乡村急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其发展离不开各界的广泛参与。在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公益慈善力量具有广阔的参与空间。
随后,两位基层医护人员的分享让与会者聆听到了来自一线的声音。2022年“韩红爱心·基层医生急诊培训”参培医生董玉裙分享了自己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十四镇卫生院参与急救工作的经验。 2021年“韩红爱心·乡镇急救室”项目合作伙伴张钊院长也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商南县赵川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乡镇急救分站的具体做法,以实际有效救助急诊患者的案例阐述了乡镇急救分站在县域急救体系中的重要性。
上半场的研讨会环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聪的主持下,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崔立刚、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吴海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部主任姚黎清、商南县赵川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钊围绕“县域协同急救体系”主题展开了讨论。“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急救工作从来不是单兵作战,院内的多科室协同让救治更有效率,院外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使得乡村急救事业的发展能够更加可持续发展。”医疗专家们表示。
论坛下半场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冯占春教授以“主动健康与基层卫生服务转型”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见解和建议,为乡村急救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他认为,要实现主动健康,必须推动基层卫生服务转型,加强乡村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紧接着,韩红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毅主持了以“主动健康从急救开始”为主题的圆桌对话,韩红爱心月捐人代表方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孙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余剑波、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中心卫生院住院医师张静分别从各自视角表达了观点,从急救话题谈到了主动健康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是我们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从主动预防开始、日常要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提升我们的健康素养”。
案例分享环节,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樊落通过与基金会合作开展“急诊进校园”的案例,展示了公众科普的有效性探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汪婷,则以减灾防灾教培为例,阐述了在基层卫生主动健康的实践;作为医疗科普创作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卢骁,分享了他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急救知识科普的故事,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树立正确健康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论坛现场,“韩红爱心·急救在乡间”项目也重磅发布。项目将在甘肃、陕西、云南建立3年项目区管理机制,建立基层医护人员分级培训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基金会+培训基地+捐赠人科普机制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县、乡、村三级急救网络建设,使得农村居民就近获得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
“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集结,为乡村急救专业性与公益性有效衔接的新思想、新路径,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多关注和支持乡村急救事业的机会和平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朱继红总结发言时表示。
据了解,“韩红爱心·乡镇急救室”项目于 2015 年正式成立,项目建立在“能力驱动模型”上,致力于推动乡村急救能力驱动发展。项目以乡镇卫生院为主要抓手,希望通过硬件-基础急救设备捐赠,缓解乡镇卫生院急诊设备短缺的现状,使之满足常见急诊病种的使用需求,促进其急救服务的有效开展。通过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急诊培训机会,提升基层医护人员急诊急救能力,实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安全转运”,提高基层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更好地满足乡村居民急诊急救医疗服务需求。
截至2023年12月,“韩红爱心·乡镇急救室”项目已在 12 省(自治 区)援建 387 所“乡镇急救室”,培训 908 名基层医护人员,惠及 111 市 (州、盟)358 县(旗、区),覆盖至少 950 万居民。(记者舒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