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科技引领,公益同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40年助残之路

2024-05-21 16:27:00  来源:光明网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2.8亿家庭。他们的生活状况、康复、教育、就业、脱贫等,关乎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如何让残疾人共享科技红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残疾人的需求在变化,助残善举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各地区不断优化扶残助残举措,服务更精准、联动更多元,科技助残、文体助残、无障碍出行、消费助残、直播助残等不同形式的助残举措持续落实。特别是《中国残疾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年度纵览(2023)》的发布,展示了科技助残企业如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为残疾人提供便捷、安全、温馨的生活。

  “七大行动”全方位助残

  助残日当天,一场意义非凡的公益徒步活动——“集善益块走”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近800名社会公众和残疾人士共同组成了一支徒步队伍。活动不仅包括10公里徒步挑战,还设有残疾人文化展示与互动体验环节。该活动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简称中国残基会)与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温暖。

  在残疾人文化展示区,记者看到了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残基会共募集款物近90亿元,实施公益项目1000多个,受益残疾人达2000余万人。

  今年恰逢中国残基会成立40周年。“残疾人的痛点就是助残服务的起点,基金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中国残基会理事长龙墨说,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公益项目历经多次转型升级,始终以残疾人的需求为风向标。刚开始的“助残”,解决的是残疾人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残疾人救助已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解决其康复、教育、就业、文体活动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成立初期,中国残基会率先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开展三项抢救性康复工作,共实施30万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正手术、5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和3万例聋儿语训。这三项抢救性康复工作是初期残疾人事业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2002年,中国残基会开始探索社会化工作方式,完善业务格局,对残疾人的帮扶逐步从福利视角转向权利视角、从慈善帮扶转向体系支持。

  据介绍,中国残基会于2009年以“集善”为理念,打造“集善工程”公益活动品牌,开启了项目化、品牌化的现代慈善服务发展路径。以启明、助听、助行、助学、助困、无障碍和文化助残七大行动为依托,涉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权益保障等多个领域,满足各类残疾人差异化需求。

  40年来,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以残疾人为扶助对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残基会从首都北京出发,辐射全国,从最初的拓荒者成长为残疾人事业的深耕者,从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到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用公益之光照亮了残疾人事业。

  助力公益资助全面升级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逐步展开,残疾人事业也迎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残基会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将“助残公益现代化”作为重要使命,发起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其中,“集善扶贫健康行”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在全国27个省特别是西部深度贫困地区,为20多万名残疾人提供了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脱贫解困。同时,“集善乐业”项目则为残疾人提供了技能培训和互联网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基金会通过“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和“‘美丽工坊’资助计划”等,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了经济支持,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此外,基金会还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开展了“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等项目,帮助听障儿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脑瘫儿童等改善生活质量。

  在科技助残方面,基金会通过义肢助残项目,为肢残人士装配智能假肢,并与爱心企业合作研发无障碍产品,助力听障人士实现无障碍交流。同时,基金会还实施了“加油追梦人”等项目,为肢残青少年提供了适配假肢及矫形器的机会,用科技赋能点亮他们的新生活。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基金会还积极引领公众参与公益徒步、爱心马拉松、“饥饿体验”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困境,共同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残基会理事长龙墨表示:“作为社会公益组织,我们不仅要紧跟形势,坚守政治底色、体现时代特色、彰显公益本色,还要体现中国方式、中国特色、中国优势。我们要让物质和精神文明在公益资助中同步发展,让社会对残疾群体更加包容。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共建助残公益新生态

  近年来,中国残基会在业内率先开展“联善计划”,深化社会互动,与爱心企业、各地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公益论坛、专题研讨会、集善沙龙等方式不断提升助残服务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逐步建立高效务实的社会化项目执行体系,构建助残公益新生态,助推助残服务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累计超过8000家企业向中国残基会捐赠款物。在“互联网+公益”时代,数以千万计的公众通过网络奉献爱心,社会力量参与扶残助残的力度明显加大。以“集善儿童助养项目”为例,2013年至2023年间,该项目捐赠人次超过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过去30年的总和,仅单月月捐人数就已超过26万人。

  在基金会的公益态度上,公益项目不分大小,也不因品牌效应被筛选,在项目设计和运作过程中,能否让残疾人得到切实帮助和更大实惠成为每个工作者心中的一杆标尺。她聚焦精准,项目实施时,与地方基金会和助残组织建立项目执行体系网,入村入户了解每户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做到“一人一档”“筛查下乡、上门服务”;更看重专业,大多数项目都是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身入”更要“深入”,有别于一次性的捐赠项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具有“深耕”属性,甚至将理事会开到助残现场,与残疾人同吃、同住、同上一堂康复课,零距离验证公益成果对残疾人的真实改变,收获最有诚意的反馈。

  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命力与动员力取决于社会公信力,公信力又取决于充分的信息公开。2019年4月11日,北京的王女士通过支付宝向“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捐赠50元,十分钟后,即收到一张捐赠电子发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将捐赠电子票据推送到达个人的基金会。自2012年中基透明指数发布以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已累计11年获得满分;2023年再次以满分成绩并列全国公募基金会第1名。

  龙墨称,未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依然会秉持“弘扬人道,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最大程度地满足残疾人需求。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继续着力构建助残公益新生态。(光明网记者 钟蕾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