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一个竹编圆球,在队友间来回传送,球内的铃铛不停地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员们时而斜线走位躲过对手拦截,时而伏地滚动将球传出……9月25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镇区阳村“稻香童年”田园综合体,“渝见石榴红,共筑中国梦”彭水自治县第十四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暨太原镇区阳村民族运动会火热举行。
“除了竹铃球比赛,还有押加、板鞋竞速、斗鸡、玩牛、高竿狮舞等。”38岁的村民毛福川是村上的竹铃球运动员。他说,这些年村子变化很大,喜事一件接一件,乡村发展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上组织开展的“村晚”、民歌会、乡村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活动,让大家日子过得很舒心。
区阳村距彭水县城60多公里,聚居着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其“两山夹一槽”的地形,曾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山高坡陡、产业单一,大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
一个偏远的贫困山村是如何做到经济快速发展、村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
“我们围绕‘鱼米之乡、家风太原’主题,紧扣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出农业与文化旅游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子。”区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聪说出了其中的原委。他说,近年来,全村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断补齐产业链,助推产业绿色高效发展,让产业增效、村民增收,小山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活力。
“依托当地优质的水资源优势,村里引进渔业企业落户,打造了集鱼类繁育、科研、乡村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同时,打造了占地面积400余亩的‘稻香童年’田园综合体,带动大量村民就近务工,有效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产区变景区的蝶变。”杨聪说。
“我们既注重发展乡村经济,也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太原镇党委书记支海说,全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家风故事”系列赛事,提炼“家风说廉”“家风说德”“家风说法”等家风文化,常态化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融入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