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了“黑龙江省希望工程学雷锋公益助学楷模”颁奖仪式,表彰了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徐萌对公益助学做出的贡献。
徐萌,理学博士,1986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他的捐款都是自己的奖学金和打工挣来的钱。第一笔捐款被用到绥化市青冈县一中一位叫吕贺明的高中生身上,捐助的3000元对于一贫如洗的家庭仿佛雪中送炭,让原本打算辍学的吕贺明同学重新进入课堂。3年后,吕贺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选择了与徐萌同样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这就是一种爱与精神的传递。从2005年至今,徐萌共资助了16名特困高中生和大学生,累计个人捐款达3.8万元。徐萌还获过许多科技创新奖,优秀学业奖,更多的是“特别爱心奖”、“杰出公益人物奖”等。2014年,徐萌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故事。徐萌捐款3.8万元,数字并不大。但这是一个学生、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人,用奖学金和打工挣来的钱在资助其他更困难的学生,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了。当问到徐萌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只说在电视上看到过贫困学生艰难求学的感人事迹,觉得自己上了大学,如果有能力就应该帮他们一把。起因很是平常,但深意却在其中。一是人要受感动。同样的电视节目,究竟感动了哪些人,激发了哪些人的爱心和慈善情怀,这不只是个一般现象,而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义。感动就是前提,感动就是原因;二是人要去行动。受感动容易,去行动较难。有了行动,有大小之分,前后之分,但公益慈善心的本质没有区分。行动就是价值,行动就是倡导;三是人要善有所为。比徐萌有能力做善事的人很多,但徐萌做了,有的人没做。如果徐萌的事迹有人看了,有人受感动了,有人也付诸行动了,徐萌事迹的作用和影响就远远超过自身了。公益精神的倡导不只是钱的多少。
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表彰。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杨晶秘书长不远千里来京亲颁奖杯,表彰的是徐萌,倡导的是对公益精神的肯定与发扬。公益事业是要靠所有人认同和支持的,不论是巨资捐赠,还是点滴爱心,在公益精神的天平上等重等值。作为公益组织,实施资助、帮钱帮物自在当然,但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爱心人士得到肯定尊重,使公益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使公益行为成为时尚潮流,尤为重要。黑龙江省青基会还曾为捐出房产遗产的爱心老人张庆云办了“张庆云纪念展馆”,用意也在于此。这种通过表彰、办纪念馆等方式宣扬公益精神的作法本身也值得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