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和《慈善法》被提上日程,2015年可能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比较迅猛的一年,既会雨后春笋,也会大浪淘沙。可预期的成绩和可预料的问题并存。但总的来讲,公益组织要做好同社会的对接准备。
能力对接
现在政府购买已露端倪,资助型基金会也会更多,公益组织尤其是大量的草根组织能否接得住、扛得起,倒会成为新的问题。这就要解决公益组织自身的问题。只为生存揽项目,而没有特长特色,宗旨使命,个个都是全能型,家家都是突击队,恐怕不会长久。打铁必得自身硬。
资源对接
公益慈善资源能逐步扩大,但仍然是有限的。同质竞争是市场化过程的产物,也是公益慈善业内的杀手。过分同质,势必内伤,行业自组织十分重要。联合劝募,协商合作,减少同质,开拓创新,才能各领风骚,共享资源,扩大资源。
信息对接
每次救灾公益组织都苦于信息的滞后和大量的无效信息,致使一边对不上灾区,一边答复不了捐赠者,需求量和资金量经常不对称,造成大量后期调整。平时也存在需求调研不到位,需求信息不通畅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和政府、弱势人群、项目需求、捐赠人等不能形成对接,会大大制约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人才对接
公益项目有的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从事公益的人多数是“通才”,都懂都不懂,项目质量专业性受到影响,公益性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公益组织的开放性人才政策很必要。要真正做到人才与公益对接、与专业对接、与项目对接。
机制对接
公益组织的架构有其特殊性,不是机关不是企业,也就不能机关化管理企业化管理。公益组织必须适应社会对其的要求而完善机制的对接。就目前看,至少就涉及具有实际功能的理事会机制,透明机制,社会参与、监督机制,行业自管自律机制,公益慈善数据机制,公益项目创新机制,公益慈善正能量积聚宣导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