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明星公益 > 详细

才让多吉:用善打开世界的方式

2015-09-07 15:54:44  来源:

善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不存在标准姿势。自由主义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要求公民“行善于世”。一个人是否愿意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取决于他的承诺,而不是责任。善是一个人自愿的义务行为,恰当的互不关心不是恶习,是他的自由。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饮食,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爱心和善意,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赚更多的钱,但客观上增加了大家的福祉——做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自由也一样是好公民。小区门口卖烧饼的老张,只要把饼烙得好,没顺带送你点三聚氰胺、苏丹红,客观上就造福了小区的居民,至于他愿不愿意给社区里的“感恩儿童服务中心”捐6.1元,那完全是他的自由。

行善时,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固然好,但是“多背一公斤”文具带给山里的孩子也不错。愿意给抗战的老兵捐生活费当然有必要,但我就想给山里的孩子送几件旧衣服也没有什么丢人。跑到医院给“医无所靠”的人送五百元是一份感动,在办公室里听公益组织汇报救灾进度也是一种难得的情怀。去大凉山、西藏支教,你有你的理想;我在社区陪伴流动儿童,我也有我的乐趣。

在移动互联时代,不光是行善,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的自由越是得到尊重,他的创造力就越强。很少人在报端见到乔布斯和苹果公司“行善”,但是他们推出的计算机“图形界面”、“苹果手机”等创新技术,无疑带给了人类巨大的福祉。大到组织机构,小到每一个人,脚上的鞋子自己舒服就成。不要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是一种美德,对伪善加以鞭打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动不动就拿自己捐款的多寡来鄙视别人才是真的恶,独立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最大的善。

脚踏实地才能找到善的智慧

每到一个村访贫,我都会尽量选择步行。脚踏实地是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最好的方式。当带着一种回家的感觉穿行在村落田间,你才会发现这个地方的人与事,看到的猫与狗的后面是平时不易捕捉到的生活细节。越是接地气的生活细节,才会让你越能理解这群人生活后面的富饶与贫困、快乐与艰辛、奋斗与沮丧,这些都给你未来生活留下很好的启迪。

在村落间穿行,如果路途远一点,你也不要开着自己的路虎、宝马、奇瑞、北极星一阵狂奔,你可以拦一辆骡车或拖拉机,搭这样的顺风车,会让你更贴近当地人的生活,更容易了解到街头巷尾如何评议受助人的贫困以及影响这个地方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原因。

甘肃岷县地震后,我去走访遇难者家庭。从北京出发的时候,网上有志愿者主动请缨,帮忙租车到机场接我,后来才知道车是“志愿者”的私车,所谓“志愿服务”无非是接一单生意而已。为了各种纠缠到一起的目的,他不但带我绕道定西,多走了几十公里路程,到了灾区后还一直抱怨路太烂,说车开不了。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我每次救灾都得到了老乡超乎寻常的礼遇和支持,已经习惯了本地志愿者的善意,一下子遇到这样的事情,心理落差非常大。以至于在岷县走访遇难者家庭的那几天,我非常固执地走路或固拦拖拉机,从这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而不愿意和“志愿者”执气。

为什么岷县6.6级地震遇难者那么多?因为那里是真的穷,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大地一哆嗦,房子就塌了。穷到整个村没有一米水泥路,所谓的“村村通”公路,是晴天通,雨天不通的烂泥路。在我到达的最初几天,很多来发放救灾物资的公益组织无法进入灾区,只能在梅川镇呆着发微博。“村村通”的糟糕程度超出你的想像,货车根本进不去。

正因如此,我每到一个村,必须沿着烂泥路走很远,才可能拦到一辆拖拉机。也正因为走路,就有机会看到孩子们为了方便,直接把鞋子放到塑料袋里,光着脚丫在泥泞的路上跑来跑去。我亲眼目睹了好几波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在拍这些孩子,甚至发到网上去筹款,说这里的孩子没有鞋穿。

几天走访下来,我已经疲惫不堪,但对整个岷县重灾村子的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因为这样接地气的走访,外地人的气息完全散尽,离开前一天晚上,我跑到山头上找手机“信号”的时候,岷县的副县长问我,你老家是甘肃哪里的?

岷县救灾是我脚步走过之处看到本地志愿者“伪善”最多的地方,但即使这样我也并没有放弃对善的执着,反而更加坚定。这些事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岷县比雅安更贫困,大灾之时,得到的社会援助却并不多的原因?面对灾难的时候,本地人没有自救的行动力,在外地的老乡没有感同身受的号召力,一个地方遭受再大的灾难别人也是麻木的。

好奇心和观察力是善的源动力

每次公益探访回来做分享,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明明大家去的同一户人家,走同样的路,吃同样的饭。可是我分享出来的照片,同行的志愿者往往惊奇地问:这是在哪里拍的?似乎我去了他们不曾到过的地方,

比如说,我说这个16岁男孩娶了姐姐18岁的小学同学,她也是一个孤儿,他们通过联姻相依为命。同行的志愿者就会问:真的么?你怎么知道?我放出照片说:这是家里床头的喜字,我问姐姐了。

再比如说:我们去家访,离开时我突然问受访人:你开拖拉机农忙时候大概一天能赚多少钱?有志愿者说:你怎么知道他家有拖拉机?我说:他家院子里有台虎钳、有旧轮胎,修拖拉机用的。果然,胡同口破旧的拖拉机是他们家的,证明这家人曾经勤奋过,也曾收获过。人生起伏除了自身努力,也和时代息息相关。

好奇心和观察力会让你行动中习惯性地东张西望,找寻别人不曾注意的东西,打开别人不曾发现的世界。我发现,很多志愿者包括公益机构的领导人缺乏这样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他们往往是按图索骥,只能为别人看到的东西提供证实,而更好的方式是“评估”而不是“证实”。评估是用你的视角、经验去对某个公益项目发表自己独立的观察、不带偏见的建议,争取寻找到一种更为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用善的方式打开世界,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可以让你看到贫困背后的故事,把这些故事的细节观察结合到一起,就能找到关于人性和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好奇心和观察力,很多容易把一个提高自己也帮助别人的“善行”变成“给钱”,而掉入“越扶越贫”的怪圈。

顺便说一下,即使是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让你看到别人面对生活境遇时的倔强和坚持,而不是被生活琐事所困扰。这就是我经常和朋友说的,行善能让你心生自信,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姿态。

漫无目标有精致的爱

去一个地方参加志愿服务或访贫,既定的任务再多再累,我也会早上五六点钟起床,见证这个村落或小镇的苏醒,就算走马观花,也是必须的。

这样的漫无目的行走,会让你发现很多别人看到不到的东西,给你很多新的启发,期间也许会发生一些小故事,会成为你善行路上终身难忘的温馨。在灾后重建的红白,我无意间发现了有户人家在填埋自己一楼的房子,主人说:因为要给考上大学的孩子交学费,挪不出一千多块钱来做一楼的门窗。后来,我和一个朋友掏钱支持他把一楼留下,这样未来还可出租给来这里避暑的游客,增加一些收入。为数不多的支持,解决的却是一个家庭的困境和未来的希望,这种个性化困难就不是公益组织通过项目能解决的。

在青海,我曾经清晨闯进了一个庙里,偶遇的活佛领我去看唐朝的残墙断壁和珍藏在密室里美轮美奂的佛像。无论是旅游还是行善,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总之,带着善意的闲逛,会让你知道很多故事,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走起来,多了解一个地方,你不知道在下一个路口会有怎样的惊喜在等着你。

发现一个地方的“痛”点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多情况下,你能接触到往往就是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受助家庭。走街串巷,多留意路边衣衫褴褛的穷人并和他浅聊几句,他们是这个村落里最无所顾忌的人,他们往往是你了解这个地方八卦和传闻的切口。

这些衣衫褴褛的穷人,平时大多游手好闲,有些纯属对生活已经没了信心,他们就像朝鲜的金三胖,自己不从事生产,却知道各路江湖大佬的“痛”点。当然,不是每个人穿着破烂的人都那么好接触,有些通常板着脸,目光发呆的看着远处,你要让他烦了,甚至还会用脏话骂你。不过,只要你露出友善的微笑,很多人还是很愿意和陌生人交流,毕竟人是群居的动物,他也需要交流和尊重,而你用尊敬的方式主动搭讪,他们也会欣然接受。

至于那些不好接触的人,你可以先递上一支香烟或是送上一瓶当地的小酒,大多就会兴奋地给你很多当地的资讯和不会出现在公告栏里的权力关系,这些信息对你在当地展开公益项目都是有所帮助的。

对于街头巷尾贩夫走卒的“闲议”,你也要保持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要轻信,要多方修正。这样当你项目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合理的使用这些信息和权力关系来化解矛盾,解决分歧。

与人为善,因爱结缘

做公益,多认识一些其他组织的志愿者是十分重要的。和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聊聊各自的经历,能够让原本孤单的善行变得温暖而丰富起来,你会发现每一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办法,走哪条路,用哪种办法,其实和你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认识陌生人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做公益,一定要处处与人为善,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你就会因善结缘,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有一次,和朋友在成都吃老妈蹄花,旁边一个安徽人把碗打翻了,我赶紧帮忙递上餐巾纸。后来,我们聊了起来,另外几个人也加入进来,七嘴八舌地喷了半天,聚集的七八个人还跑到宽窄巷子找酒吧去了,这些经历既是难以忘怀的记忆,也会给你做公益提供很多启迪和不同地区的人脉。不过,无论是在哪里和谁攀谈,前提是他不反感你,你也不要反感他,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这些都能反映出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当然,和陌生人聊天,特别是同志愿者团队中聊天,话题很重要,千万不要因为宗教、政治、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问题产生争论,因为不同立场的争论会导致志愿团队的分裂,丧失部分社会信任,可能会给公益行动带来阻碍,甚至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不管怎么说,做公益是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没有必要在陌生人中间找“矛盾”。

最后是要学会倾听,当一个好的听众,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也能收获更多。

停一停你的脚步

不要天天马不停蹄、忧国忧民,不是在筹款就是在探望农民子弟学校,或是参加各种公益论坛。其实,一个人找个地方傻呆着或抱一本书装样子,让你的脑筋换个频道,让你的心灵彻底放松,很多困惑都会在发呆中突然变得无足重轻。

我相信万事有因果,持续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帮助一个人未必是正确的,因为爱心泛滥的结果必然是对受助人生活的干涉,而自由、自立、自信才是帮助一个人独立生活最好的催化剂。

经常晒晒太阳,给你自由,也给对方自由。

道德不可凌驾于法律

道德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凌驾于法律,这是社会的一个共识。所以,行走公益的时候做事情一定要合法合规,如果行动的目标就是为了抗议“恶法”,就应该在一开始就要表达这样的目标,如同圣雄甘地一样“我反对,所以我行动”,而不是偷偷摸摸违法乱纪,事发后拿自己是公益行为来做挡箭牌,说这是“恶法”不该被遵守。

去年在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持人为自己的女儿筹款治病,违反《劝募条例》,被台湾“民政部”勒令退还捐款人,并对发起筹款的东森基金会处以罚款。这个事情虽然主持人通过媒体喊话马英九,说这是“恶法”,但社会响应平平。但是,国内发生的很多公益事件,却是支持道德的声音超过了对法律的支持。比较其中异同,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值得深思的事情。

在台湾,没有一个媒体质疑马英九说:善款退还了,孩子治病怎么办?因为台湾人知道,她的孩子“有钱治病”,别的孩子怎么办?这后面的逻辑关乎的是一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避免道德绑架

说起道德绑架,每个人都会跳出来反对,但是,在中国的善行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道德绑架、公益万能。做公益,恰当的方式是点到为止,如果你再以此为理由,希望对方给予更优厚的条件就有道德绑架的嫌疑,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

我喜欢西藏的一个原因就是,虽然西藏有那么多寺庙,每天都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前往朝拜,但是那里的寺庙有一种不常见的友善与信任。如果你身上只有一百块钱,却只想捐庙里一块钱供养,你可以把一百块供奉上去,然后再从别人供奉的零钱中取99块钱走,没有人怀疑你的动机和善良。

西藏寺庙里的出家人都很和善,即便你一块钱供奉也不捐,只是为了换零钱,他也会笑眯眯地看着你,并且为你祝福,绝对不会跟着你说:捐10块钱灯火,保佑你家人平安、父母长寿之类功利诱惑的话。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我只要在新浪“微公益”捐一次钱,就会增加一两百粉丝,其实这些增加的很多都是“病人”。他们大多数人发给你各种真假难辨的病历和照片,说自己走投无路,希望得到你的“爱心帮助”,看这些人发来的私信多了,你会发现他们每天都是处在“生命垂危”的边缘,不过却从来没有看见有人“离开”,有些人甚至历经数年,我称之为职业的“爱心乞丐”。

厘清行善和政府的关系

看到别人的苦难,我会习惯性地先查查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请教地方官员、专家学者,究其后面的原因。如果了解到他们是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照顾,我一般会协助受助人向当地责任部门提出申请,帮助他们获得国家福利。这种情况,我的经验是地方政府官员都很支持,也很热情。

我们认为,公益虽为了公共利益,但公益组织的价值是弥补政府非制度性福利政策的不足,而不是替代政府履行社会福利职责。换言之,善行中国,不是去帮地方官员擦屁股,而是去弥补政府根据当下法律法规没有办法满足的那些生活陷于困境家庭、学校和小团体的福利需求。

即便是在弥补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不足的时候,项目实施前我们也要和当地的政府和受助机构签署协议,保证捐赠财产的安全以及有效使用。虽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地方政府耍赖,无视任何形式的合约,但这些文字会最大限度的保护公益组织的权利和项目实施的安全。

康德和罗尔斯都认为,无论是宗教还是世俗的行善生活,政府都应该保持中立,而不能把这种价值观强加给任何一个人,政府的责任是在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所以,政府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支持或不支持某一种价值观,包括行善的生活观念。也就是说,行善是公民个人的事情,政府既没有义务支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们所参加政府号召的善行生活,应该是我们关注的,而不是政府号召的。反之,在任何地方行善,我们也不应该把政府资源的投入,当成项目的必须来设计,公益组织独立的价值是在于没有政府支持的时候,依然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行善让心更自由

有人行善,就离不开有人捐款。究竟是人的权利重要还是善的德性重要?如果一个人的自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又如何能够保障他的行为是真正的善。

从公平的角度而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合法所得不能自由支配,而是随时有可能被裹挟成共同财富,被要求捐赠给穷人,那么这和强盗又有什么区别?

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他强调的是国家福利对穷人的支持,而不是社会的善,不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帮助。他认为基本的福利制度才能保证人自由的生活,对于一些处于贫困境地的人,他们并不是自由的。

那么对于要行善的你来说,首先需要分清楚哪些是国家责任,哪些应该民间互助,而民间互助,应该从你所关心的、愿意的地方开始。

做公益这么些年,我遭遇的绑架肯定比赞赏多,好在我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对于我不看好或不关心的项目,纵使对方有千言万语,我只一定之规,把自己的钱包看得紧紧的。

每到一个村访贫,我都会尽量选择步行。脚踏实地是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最好的方式。当带着一种回家的感觉穿行在村落田间,你才会发现这个地方的人与事,看到的猫与狗的后面是平时不易捕捉到的生活细节。越是接地气的生活细节,才会让你越能理解这群人生活后面的富饶与贫困、快乐与艰辛、奋斗与沮丧,这些都给你未来生活留下很好的启迪。

在村落间穿行,如果路途远一点,你也不要开着自己的路虎、宝马、奇瑞、北极星一阵狂奔,你可以拦一辆骡车或拖拉机,搭这样的顺风车,会让你更贴近当地人的生活,更容易了解到街头巷尾如何评议受助人的贫困以及影响这个地方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原因。

甘肃岷县地震后,我去走访遇难者家庭。从北京出发的时候,网上有志愿者主动请缨,帮忙租车到机场接我,后来才知道车是“志愿者”的私车,所谓“志愿服务”无非是接一单生意而已。为了各种纠缠到一起的目的,他不但带我绕道定西,多走了几十公里路程,到了灾区后还一直抱怨路太烂,说车开不了。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我每次救灾都得到了老乡超乎寻常的礼遇和支持,已经习惯了本地志愿者的善意,一下子遇到这样的事情,心理落差非常大。以至于在岷县走访遇难者家庭的那几天,我非常固执地走路或固拦拖拉机,从这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而不愿意和“志愿者”执气。

为什么岷县6.6级地震遇难者那么多?因为那里是真的穷,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大地一哆嗦,房子就塌了。穷到整个村没有一米水泥路,所谓的“村村通”公路,是晴天通,雨天不通的烂泥路。在我到达的最初几天,很多来发放救灾物资的公益组织无法进入灾区,只能在梅川镇呆着发微博。“村村通”的糟糕程度超出你的想像,货车根本进不去。

正因如此,我每到一个村,必须沿着烂泥路走很远,才可能拦到一辆拖拉机。也正因为走路,就有机会看到孩子们为了方便,直接把鞋子放到塑料袋里,光着脚丫在泥泞的路上跑来跑去。我亲眼目睹了好几波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在拍这些孩子,甚至发到网上去筹款,说这里的孩子没有鞋穿。

几天走访下来,我已经疲惫不堪,但对整个岷县重灾村子的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因为这样接地气的走访,外地人的气息完全散尽,离开前一天晚上,我跑到山头上找手机“信号”的时候,岷县的副县长问我,你老家是甘肃哪里的?

岷县救灾是我脚步走过之处看到本地志愿者“伪善”最多的地方,但即使这样我也并没有放弃对善的执着,反而更加坚定。这些事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岷县比雅安更贫困,大灾之时,得到的社会援助却并不多的原因?面对灾难的时候,本地人没有自救的行动力,在外地的老乡没有感同身受的号召力,一个地方遭受再大的灾难别人也是麻木的。

好奇心和观察力是善的源动力

每次公益探访回来做分享,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明明大家去的同一户人家,走同样的路,吃同样的饭。可是我分享出来的照片,同行的志愿者往往惊奇地问:这是在哪里拍的?似乎我去了他们不曾到过的地方,

比如说,我说这个16岁男孩娶了姐姐18岁的小学同学,她也是一个孤儿,他们通过联姻相依为命。同行的志愿者就会问:真的么?你怎么知道?我放出照片说:这是家里床头的喜字,我问姐姐了。

再比如说:我们去家访,离开时我突然问受访人:你开拖拉机农忙时候大概一天能赚多少钱?有志愿者说:你怎么知道他家有拖拉机?我说:他家院子里有台虎钳、有旧轮胎,修拖拉机用的。果然,胡同口破旧的拖拉机是他们家的,证明这家人曾经勤奋过,也曾收获过。人生起伏除了自身努力,也和时代息息相关。

好奇心和观察力会让你行动中习惯性地东张西望,找寻别人不曾注意的东西,打开别人不曾发现的世界。我发现,很多志愿者包括公益机构的领导人缺乏这样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他们往往是按图索骥,只能为别人看到的东西提供证实,而更好的方式是“评估”而不是“证实”。评估是用你的视角、经验去对某个公益项目发表自己独立的观察、不带偏见的建议,争取寻找到一种更为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用善的方式打开世界,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可以让你看到贫困背后的故事,把这些故事的细节观察结合到一起,就能找到关于人性和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些好奇心和观察力,很多容易把一个提高自己也帮助别人的“善行”变成“给钱”,而掉入“越扶越贫”的怪圈。

顺便说一下,即使是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让你看到别人面对生活境遇时的倔强和坚持,而不是被生活琐事所困扰。这就是我经常和朋友说的,行善能让你心生自信,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姿态。

漫无目标有精致的爱

去一个地方参加志愿服务或访贫,既定的任务再多再累,我也会早上五六点钟起床,见证这个村落或小镇的苏醒,就算走马观花,也是必须的。

这样的漫无目的行走,会让你发现很多别人看到不到的东西,给你很多新的启发,期间也许会发生一些小故事,会成为你善行路上终身难忘的温馨。在灾后重建的红白,我无意间发现了有户人家在填埋自己一楼的房子,主人说:因为要给考上大学的孩子交学费,挪不出一千多块钱来做一楼的门窗。后来,我和一个朋友掏钱支持他把一楼留下,这样未来还可出租给来这里避暑的游客,增加一些收入。为数不多的支持,解决的却是一个家庭的困境和未来的希望,这种个性化困难就不是公益组织通过项目能解决的。

在青海,我曾经清晨闯进了一个庙里,偶遇的活佛领我去看唐朝的残墙断壁和珍藏在密室里美轮美奂的佛像。无论是旅游还是行善,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总之,带着善意的闲逛,会让你知道很多故事,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走起来,多了解一个地方,你不知道在下一个路口会有怎样的惊喜在等着你。

发现一个地方的“痛”点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多情况下,你能接触到往往就是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受助家庭。走街串巷,多留意路边衣衫褴褛的穷人并和他浅聊几句,他们是这个村落里最无所顾忌的人,他们往往是你了解这个地方八卦和传闻的切口。

这些衣衫褴褛的穷人,平时大多游手好闲,有些纯属对生活已经没了信心,他们就像朝鲜的金三胖,自己不从事生产,却知道各路江湖大佬的“痛”点。当然,不是每个人穿着破烂的人都那么好接触,有些通常板着脸,目光发呆的看着远处,你要让他烦了,甚至还会用脏话骂你。不过,只要你露出友善的微笑,很多人还是很愿意和陌生人交流,毕竟人是群居的动物,他也需要交流和尊重,而你用尊敬的方式主动搭讪,他们也会欣然接受。

至于那些不好接触的人,你可以先递上一支香烟或是送上一瓶当地的小酒,大多就会兴奋地给你很多当地的资讯和不会出现在公告栏里的权力关系,这些信息对你在当地展开公益项目都是有所帮助的。

对于街头巷尾贩夫走卒的“闲议”,你也要保持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要轻信,要多方修正。这样当你项目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合理的使用这些信息和权力关系来化解矛盾,解决分歧。

与人为善,因爱结缘

做公益,多认识一些其他组织的志愿者是十分重要的。和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聊聊各自的经历,能够让原本孤单的善行变得温暖而丰富起来,你会发现每一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办法,走哪条路,用哪种办法,其实和你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认识陌生人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做公益,一定要处处与人为善,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你就会因善结缘,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有一次,和朋友在成都吃老妈蹄花,旁边一个安徽人把碗打翻了,我赶紧帮忙递上餐巾纸。后来,我们聊了起来,另外几个人也加入进来,七嘴八舌地喷了半天,聚集的七八个人还跑到宽窄巷子找酒吧去了,这些经历既是难以忘怀的记忆,也会给你做公益提供很多启迪和不同地区的人脉。不过,无论是在哪里和谁攀谈,前提是他不反感你,你也不要反感他,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这些都能反映出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当然,和陌生人聊天,特别是和同一个志愿者团队中的陌生人,话题很重要,千万不要涉及宗教、政治、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这些话题很敏感,特别是一些理科生,智商中的“正能量”爆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简单直接,很容易伤和气,甚至,你还会被个别执着者拉着非要你给他一个“结论”,所以,应尽量避免。其实每个人对生活琐事的态度,就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三观”。不管怎么说,做公益是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没有必要在陌生人中间找“矛盾”。

最后是要学会倾听,当一个好的听众,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也能收获更多。

停一停你的脚步

不要天天马不停蹄、忧国忧民,不是在筹款就是在探望农民子弟学校,或是参加各种公益论坛。其实,一个人找个地方傻呆着或抱一本书装样子,让你的脑筋换个频道,让你的心灵彻底放松,很多困惑都会在发呆中突然变得无足重轻。

我相信万事有因果,持续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帮助一个人未必是正确的,因为爱心泛滥的结果必然是对受助人生活的干涉,而自由、自立、自信才是帮助一个人独立生活最好的催化剂。

经常晒晒太阳,给你自由,也给对方自由。

道德不可凌驾于法律

道德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凌驾于法律,这是社会的一个共识。所以,行走公益的时候做事情一定要合法合规,如果行动的目标就是为了抗议“恶法”,就应该在一开始就要表达这样的目标,如同圣雄甘地一样“我反对,所以我行动”,而不是偷偷摸摸违法乱纪,事发后拿自己是公益行为来做挡箭牌,说这是“恶法”不该被遵守。

去年在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持人为自己的女儿筹款治病,违反《劝募条例》,被台湾“民政部”勒令退还捐款人,并对发起筹款的东森基金会处以罚款。这个事情虽然主持人通过媒体喊话马英九,说这是“恶法”,但社会响应平平。但是,国内发生的很多公益事件,却是支持道德的声音超过了对法律的支持。比较其中异同,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值得深思的事情。

在台湾,没有一个媒体质疑马英九说:善款退还了,孩子治病怎么办?因为台湾人知道,她的孩子“有钱治病”,别的孩子怎么办?这后面的逻辑关乎的是一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避免道德绑架

说起道德绑架,每个人都会跳出来反对,但是,在中国的善行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道德绑架、公益万能。做公益,恰当的方式是点到为止,如果你再以此为理由,希望对方给予更优厚的条件就有道德绑架的嫌疑,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

我喜欢西藏的一个原因就是,虽然西藏有那么多寺庙,每天都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前往朝拜,但是那里的寺庙有一种不常见的友善与信任。如果你身上只有一百块钱,却只想捐庙里一块钱供养,你可以把一百块供奉上去,然后再从别人供奉的零钱中取99块钱走,没有人怀疑你的动机和善良。

西藏寺庙里的出家人都很和善,即便你一块钱供奉也不捐,只是为了换零钱,他也会笑眯眯地看着你,并且为你祝福,绝对不会跟着你说:捐10块钱灯火,保佑你家人平安、父母长寿之类功利诱惑的话。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我只要在新浪“微公益”捐一次钱,就会增加一两百粉丝,其实这些增加的很多都是“病人”。他们大多数人发给你各种真假难辨的病历和照片,说自己走投无路,希望得到你的“爱心帮助”,看这些人发来的私信多了,你会发现他们每天都是处在“生命垂危”的边缘,不过却从来没有看见有人“离开”,有些人甚至历经数年,我称之为职业的“爱心乞丐”。

厘清行善和政府的关系

看到别人的苦难,我会习惯性地先查查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请教地方官员、专家学者,究其后面的原因。如果了解到他们是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照顾,我一般会协助受助人向当地责任部门提出申请,帮助他们获得国家福利。这种情况,我的经验是地方政府官员都很支持,也很热情。

我们认为,公益虽为了公共利益,但公益组织的价值是弥补政府非制度性福利政策的不足,而不是替代政府履行社会福利职责。换言之,善行中国,不是去帮地方官员擦屁股,而是去弥补政府根据当下法律法规没有办法满足的那些生活陷于困境家庭、学校和小团体的福利需求。

即便是在弥补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不足的时候,项目实施前我们也要和当地的政府和受助机构签署协议,保证捐赠财产的安全以及有效使用。虽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地方政府耍赖,无视任何形式的合约,但这些文字会最大限度的保护公益组织的权利和项目实施的安全。

康德和罗尔斯都认为,无论是宗教还是世俗的行善生活,政府都应该保持中立,而不能把这种价值观强加给任何一个人,政府的责任是在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所以,政府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支持或不支持某一种价值观,包括行善的生活观念。也就是说,行善是公民个人的事情,政府既没有义务支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们所参加政府号召的善行生活,应该是我们关注的,而不是政府号召的。反之,在任何地方行善,我们也不应该把政府资源的投入,当成项目的必须来设计,公益组织独立的价值是在于没有政府支持的时候,依然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行善让心更自由

有人行善,就离不开有人捐款。究竟是人的权利重要还是善的德性重要?如果一个人的自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又如何能够保障他的行为是真正的善。

从公平的角度而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合法所得不能自由支配,而是随时有可能被裹挟成共同财富,被要求捐赠给穷人,那么这和强盗又有什么区别?

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他强调的是国家福利对穷人的支持,而不是社会的善,不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帮助。他认为基本的福利制度才能保证人自由的生活,对于一些处于贫困境地的人,他们并不是自由的。

那么对于要行善的你来说,首先需要分清楚哪些是国家责任,哪些应该民间互助,而民间互助,应该从你所关心的、愿意的地方开始。

做公益这么些年,我遭遇的绑架肯定比赞赏多,好在我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对于我不看好或不关心的项目,纵使对方有千言万语,我只一定之规,把自己的钱包看得紧紧的。

关键词:世界 &rdquo ldquo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