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选秀唱歌到亲子真人秀,国内综艺类电视节目始终是各大卫视频道激烈竞争的舞台,在众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公益”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为日趋同质化的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
“不管户外真人秀还能占据荧屏多久,总该有一些电视节目让观众真正能敞开心扉,愿意正视生活中的困境,传递些有益的社会正能量……”
公益主题综艺节目现身黄金档
观众:在娱乐中受益
暑期电视档历来是各大卫视比拼角力的黄金档期,在户外真人秀火爆荧屏的收视环境中,有电视媒体另辟蹊径,以“圆梦”、“公益”、“幸福”把脉观众心理,在今年暑期推出了“公益”类综艺节目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除了央视的《梦想星搭档》之外,浙江卫视的《我不是明星》、安徽卫视《全星全益》、江苏卫视《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等公益类节目颇受称赞。公益类综艺节目出现,也一时间成为观众讨论的话题,很多节目倡导爱心传递,以帮扶普通人实现梦想,紧跟社会热点,传递幸福价值观,让爱心涌现荧屏。在展现个体心愿的同时,折射出大众普遍的心理诉求。作为《梦想合唱团》的姊妹篇,中央电视台公益类综艺节目《梦想星搭档》传承了其节目的公益内核,节目围绕“为了孩子”的公益主题,涉及了多种公益项目,比如帮助西藏阿里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孩子、关注烧烫伤儿童、关注全国孤儿生存现状、关注罕见病群体等公益性主题,在公益类综艺节目融合了对社会的思考,很多节目增强公益性、淡化营利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理念,不仅对电视行业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而且表达了在电视节目过度商业化的形势下正本清源的愿望。
本市观众于科认为,这类节目最大的特点是淡化了综艺节目的过分娱乐化特性,强化了综艺节目的能量内涵,特别是全家人一起观看节目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节目的正能量。“以往观看选秀、真人秀等节目,虽然演出十分精彩,但看多了也有审美疲劳,各种节目大同小异,而且让不少观众一味地追星、模仿,而公益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减少了观众这样的困惑,培养了观众的爱心,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正能量的影响。”于科说。
周红是本市一名小学教师,她认为,电视综艺节目对学生的影响尤为巨大,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综艺节目的主要模仿者,“什么样的综艺节目就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周红说,“选秀节目一窝蜂出现的时候,班上的孩子每天讨论的都是哪些明星最终会获胜,跑男节目火爆的时候,孩子们天天在操场上‘撕名牌’,不是说这些节目不好,作为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电视综艺节目多一点正能量,让孩子们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理念,毕竟一档综艺节目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综艺节目依赖版权跟风严重
业内人士:公益主题是创新思维
电视综艺节目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而受到电视观众的广泛喜爱。“一直到现在,电视综艺节目始终是各大卫视拼杀最激烈的内容。”影视制片人谢文杰说,“相对于影视剧制作发展来说,电视综艺节目投资少、收益快,还能迅速提高观众的收视率,这是此类节目最令商业制片方看重的地方。”谢文杰说,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培养了大批观众,收视热情的高涨,也使得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水平和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由于电视综艺节目的产业化,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综艺节目制作公司,培养了大批专业的制播人员。“不过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电视综艺节目也存在着模仿严重和创意缺乏的两大问题,这也使得很多电视综艺节目在播出之后,缺乏自身的特点。”谢文杰说。
谢文杰说,比如国内综艺节目大量购买海外节目版权,就是个突出问题。的确,在不少电视节目制作人看来,如果离开了海外节目版权购买,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将失去“大半江山”。一直以来,制片机构购买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版权已经成为常规动作,很多火爆一时的电视综艺节目都可以找到海外“原版”,比如近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版权来自韩国的MBC电视台,节目所不同的是,原版的《爸爸去哪儿》为韩国普通民众的亲子旅行,而国内版的节目则改成了“明星亲子游”。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也是出自韩国MBC同名版权节目,东方卫视热播的《妈妈咪呀》版权则来自韩国CJ E&M电视的《Super Diva》节目。同样,浙江卫视于2012年推出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版权来自荷兰RTL4电视台的《The Voice》,这档节目几乎对荷兰原版节目进行了全程“Copy”,从情节设计、灯光、音乐、舞美到机位、剪辑等各个环节,虽然成为近两年暑期最火爆的选秀节目,但也是不少网友诟病的对象。
以红遍欧洲的《英国达人》为蓝本的《中国达人秀》、以美国真人秀王牌节目《美国偶像》为版本的《中国梦之声》、购买自英国的《Take Me Out》版权的《我们约会吧》等节目都成为版权综艺节目的代表。“包括一些早期的综艺节目也都能找到版权出处,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借鉴的是英国BBC的《GOBINGO》,《开心辞典》的出处则是英国独立电视台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购买综艺节目的版权虽然简单方便,也可以让节目的收视率火爆一时,但从长远来看,则限制了国内原创综艺节目的发展。”谢文杰说。
电视综艺节目过分依赖版权购买的结果就是节目制作缺乏创意。很多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方缺少对综艺节目收视市场的研究和调查,一味地跟风和模仿,也让综艺节目陷入了“创意的窠臼”,“看到选秀类节目热,就全部跟风制作选秀节目;看到亲子类节目火,又一股脑策划亲子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新思维是综艺节目发展的又一难题。”谢文杰说。
有专家认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响力是靠收视率来保证的,而最终决定收视率的则是节目的品质。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方能否在节目的策划制作、包装推广上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娱乐过剩的时代,电视综艺节目需要的是真诚,需要的是能够真正感动社会和人们内心的东西。”谢文杰说。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冷凇博士看来,新型公益类综艺节目符合了“用真诚感动社会和人们内心”的标准。
冷凇认为,电视综艺节目始终存在着跟风的现象,比如近一时期的户外真人秀,此类节目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热点后,很多电视台都相继推出类似的节目。然而,针对户外真人秀跟风现象愈演愈烈,他发现,新型公益类节目的亮点是剔除了被过多过滥使用的明星元素,通过“情感抚慰”、“现实解决”、“惊喜呈现”三大电视化表现方式,聚焦“极致凡人”,放大“人情人性”,解码“幸福意义”,将“中国梦”与“个体梦”紧密结合,通过个体梦想的实现体现社会进步,通过公益愿望的满足实现主流价值,这种表现方式为电视综艺节目开辟了新型公益模式,特别值得提倡。
公益主题综艺节目不拼“悲情催泪”
心理专家:从心理学角度诠释幸福观念
冷凇进一步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公益模式改变了传统综艺节目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从节目的感官愉悦功能扩展观众的内心需求满足,让综艺节目通过“公益”的形式,将“服务”理念贯彻到底,帮助观众实现心愿、调解矛盾、解决困难,这也符合媒介传播中的“三贴近”原则,符合主流媒体价值观。他举例说,在某期公益类节目中,一位有视力障碍的“追梦者”在幼年时因父母的一次失误而落下终身残疾,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组建一支盲人马拉松队,让大众知道盲人也可以正常生活,让更多的盲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在节目中,他由于幼年的心结,已经二十年没叫过父母,一位嘉宾在现场激动地拉起他的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化了他,最终化解了他与父母多年的心结。现场会聚了众多愿意与他一起奔跑的志愿者。“这种节目形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他人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让观众感受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那么,如何开启电视综艺节目的公益模式也是很多专家一直在谈论的话题。谢文杰说,很多人一提到公益性综艺节目,就会想办法把节目办得催泪感人,其实这是对公益类综艺节目理解的一个误区。“综艺节目最大的特点是给观众带来欢乐,公益类综艺节目也应该如此,如果单纯以催泪为节目目的,则与综艺节目的宗旨相背离了,这也未必是公益类综艺节目的最好表现形式。”谢文杰发现,“不苦情、不悲情”是新型公益类节目最大的亮点,内容呈现上主打温暖欢乐,通过对普通人的帮扶、圆梦,让大家感受温情的传递、幸福的降临。“这给公益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他说。
“不去深挖病痛,重视情感沟通,这是制作公益类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某档公益节目总导演介绍说,这类节目在最初筛选帮扶对象时并不应是“拼惨”,首先嘉宾要有合理的幸福心愿;其次他的心愿或是具有能够以小见大的共性,或是具有不可思议的个性。“节目中免不了有很多情感冲突,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不容易被情绪击倒的当事人,对于观众来说,也可以从当事人身上获取生活的正能量。”
从心理学角度诠释幸福观念,也是公益类综艺节目的一个特点。著名心理专家、心理学博士于际敬表示,公益性和指导性应该成为此类综艺节目最大的亮点。通过嘉宾的故事,幸福观察员的评论,帮助广大观众重塑正确的社会幸福取向,塑造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把抽象的幸福观通俗化、事件化、具体化、明确化应该成为此类节目的发展方向。于际敬博士说,公益类综艺节目对青少年观众的健康成长,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正确的指导意义。“不管户外真人秀还能占据荧屏多久,总该有一些电视节目让观众真正的平静下来,敞开心扉,正视生活中的困境,传递有益的社会正能量。”(郑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