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晓,阿里巴巴集团顾问,深谙互联网电子商务,在2016年6月11日第四届两岸公益论坛上做了“信息时代的社会创新与公益转型”的主旨发言,以“赋能(赋权)”为核心要义,将互联网与公益发展做了深度剖析,并授权北大公共传播分享。
梁先生核心观点:互联网技术天生具有公益属性;从机构分工到平台分享的“云公益”;从小众到众生普遍参与的“普惠益”;从他组织到自组织随时随地的“随公益”;从粗放到实施效率的“精准公益”;从一马当先到三马共进的“泛公益”。提出互联网构建的新的公益生态,其特点是,开放、共享、跨界、协同、融合、赋能、自主。警醒大家慈善公益行业的优胜劣汰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开始。——师曾志
就互联网而言,现在在中国已经经过了2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工具时代。10多年前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非常肤浅,认为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后来觉得可能不仅是工具,也有可能是渠道。现在越来越形成一个共识,我们真的开始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当成改变我们整个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之后,所带来的变化不是一个局部的和细枝末节的,而是一个总体性的变化。
c我们看到在这个基础上正在兴起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社会,以及更大范畴,我们叫做信息社会。
基础设施之外,我们看到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未来不论我们在思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是我们思考公益、公益传播,以及我们在思考整个社会创新的时候都特别重要,可能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公益等等都离不开。
第一,新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互联网、移动终端,作为新的基础设施,这在商业领域已经取得越来越大的共识。但是我同样认为这也正在成为整个公益的基础设施。公益界如何把这三个东西作为我们基础设施,来推动整个的公益发展和公益创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第二,新的要素。
以前谈整个发展的时候,我们谈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数据开始成为特别重要的因素,对于公益界同样如此。
第三,新的结构。
什么新的结构?共享。以前更多是着眼于分工,未来更着眼于共享。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事,其实都涉及到分享经济或者共享经济。它所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我们怎么去打车和出行的问题,它可能带来整个经济结构或者社会结构的大转型。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就是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我们的数据能够在空前的范围内流动和共享起来。这种流动和共享最终又支撑我们对所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共享,从而改变了更个经济的结构,让分享和共享成为整个经济的核心。
以上三点,从经济到社会,到整个公益行业都在发生重要的影响,就是新的基础设施、新的要素、新的结构。
信息时代三大动力如何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对整个社会创新的推动作用,应该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传播。
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且是开放的、对等的、共享的、尽力而为的信息系统,在这样的信息系统上,做一个传播系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需要我们看得更深的是互联网所带来的传播,绝对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大众传播。首先从博客的产生,我们意识到自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传播的源头,但是再往后发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媒体,还有群媒体。群媒体以聚合、社群、社交网络的形式出现。我们不能完全仅仅局限于自媒体、群媒体上,我们要看进一步看到在互联网发展之下出现的泛媒体化的群势。实际上就是因为互联网有这样的信息系统的特征,几乎所有的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站都有媒体的属性,不管做什么,哪怕是卖货的都有互联网的属性,你能说天猫不是媒体吗,淘宝不是媒体吗?都有媒体属性。实际上我们从公益的角度,我们充分地把这些商业网站的媒体属性用好,对我们公益传播可以带来非常大的价值。从一定意义来说,中国最大的媒体就是那几家互联网公司,因为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上亿的公司,如果我们眼界打开一点,我们公益的路会走得更宽。
第二,赋能。
实际上在每个时期,每个新技术的出现,都有可能对一些边缘群体、弱势全体、低层群体赋予一种新的能力,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问题,贫富悬殊也好,各种各样的鸿沟也好,各种各样的机会不均等也好,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能力本身受到了严重的局限。那么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能不能对这些边缘和弱势全体赋予新的能力,让他们在新的能力之上,如何更进一步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案例我看到很多,这些年主要是在上山下乡、包括偏远的山区,我们看到在最偏远的地区,最低层的地方,最弱势的群体,比如残疾人等等,已经能够用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上升通道不畅的情况之下,用新的技术,能够赋予我们新的能力。比如在深圳的残友集团,实际上现在很多大量的残疾人,我们可以让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家里足不出户就能在互联网上担任客服。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包括甘肃、贵州等很多偏远的农村,新技术的赋能,都是一个机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
第三,聚合。
这恰好是互联网的优势,包括公益在内,不一定是大家伙来参与,也需要小角色参与,这样我们可以把微小的主体、微小的行动、微小的资源、微小的想法聚合。可以看到做什么都有成本,但当成本很高的时候,很多行善就成为不可能。互联网也在降低行善的成本,以前你拿一块钱、两块钱是没有办法捐的,但现在在手机上就能捐出去。比如我们要筹1000万,原来可能需要找10家,1家出100万,现在可以找100万家,1家出10块钱,这就是互联网的聚合优势。
最后,是大规模的协同,这是互联网很重要的特点。
比如古村之友,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能够聚集上万人,甚至超过10万的古村保护志愿者,但如果没有互联网,你很难想象这种协同需要多大的成本才能做这些事情。
我们今天看到传播、赋能、聚合、协同方面,互联网在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创新、主体、组织形态。通过我们这些年的观察,从几个方面也能够看到一些社会创新的雏形。首先是平台化的机构,大家注意,平台化的机构本身就是在互联网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创新。
第一、平台公益。
平台本身怎么做公益?在平台上都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组织起来做公益,聚合能力非常强,一夜之间就能聚集大量资源,所以将平台跟公益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动员和聚集上面的人和资源。
第二、公益平台。
平台能够把公益的各个方面的需求对接起来,整合起来,本身也是社会创新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不少公益组织希望能够做这样的平台。整个互联网的公益传播就不多说了。
第三、互联网公益,
包括筹款、众筹、动员、组织,还有很多慕课,把城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以慕课的形式做下去。还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专家们教课,然后以慕课的形式传播到全国去,这都是通过互联网方式来做,这种方式特别能够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第四,互联网社会企业。
我们在这里面看到不少的案例,比如微金融,是用大数据的方式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小微企业要担保没有担保,要抵押没有抵押,互联网就有这种方法,用数据的方式来解决信用问题,然后把信用转化为财富。包括阿里小额贷款,这几年已经超过几千亿了,高的几十万,小的就几千块钱,这种事情如果没有互联网简直不敢想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和社会创新,想象未来,可能有5个因素值得我们关注:移动、云、数据、社群、新人类。
信息时代的公益转型的关键词有三:一是大时代,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二是再平衡,从“技术-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制度”子系统失衡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到再平衡;三是大转型,以更大的视野和智慧重新认识公益,借助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数据和大规模协作,加快信息时代的公益转型。
信息时代的公益转型的趋势有五:一是云公益,从机构分工到平台共享,服务生态;二是随公益,从他组织到自追,随时随地、自由连接;三是普惠公益,从小众到众生,普遍参与、惠及众生;四是精准公益,从粗放到效率,数据、对象、资源、实施;五是泛公益,从一马当先到三马共进,跨界、协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