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行走的力量”都会邀请专注于自己所在领域并有所心得的人,和大家分享自己与内心的对话。
今年,我们依旧邀请了一些对“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有所感触的朋友加入,一同踏上这趟自我探索的旅程。
他们在行者招募报名表里敞开心扉,并在「二十个“我”」中将自己的觉察分享,邀请更多人一起透过情绪、看见自己本来的样子。
不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为我自己。
近几年关于朴树的新闻,有几次大规模席卷自媒体圈。
不管是参与拍摄鲜少涉足的旅行真人秀,还是在音乐节目现场唱到一度哽咽失声,再或直言因为“最近缺钱”才去音乐综艺……
他的“依然真性情”被各种标题和内容无限地解读着。而这些由解读引发的反响,甚至超越了他沉寂12年后,发的那张专辑。
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又有了怎样的改变?
演唱会上少言寡语,接受的采访屈指可数,微博注册近9年才发布25条内容,一直和大众保持着距离感的朴树,这一次接受了“行走的力量”的有心同行邀请,将自己原本的样子一五一十地袒露在大家面前。
而且是一份,超额的「二十个“我”」。他写了三十句。看起来一气呵成。
很多的矛盾,很多迷茫的试探,活得直白又拧巴……也许和你曾经对他的看法大相径庭,但这些,是他眼中真实的自己。
音乐天才?
“我只是一个乐器或者一个管道,
宇宙的能量通过我来演奏。”
融入古巴街头与当地人忘情共舞,可当安静下来,朴树觉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并非跳舞时的热情和活力,而是透着一种沮丧。
又像是提出对“很多年轻人在压力下渴望着一夜暴富”现象的质疑,他总能尖锐地看到些什么,并坚持着自己并不为外人理解的理解,对情感对生命对时代有着敏锐而细腻的洞察力。
于是他的歌里,写满了“生命”本身:
命运,曲折,时光,离愁。
朴树不是一位高产的音乐人,但几乎于不同时期创作的每一首歌,都成了不少人的心头爱。
无论是早些年的《那些花儿》《活着》《生如夏花》,还是后来的《平凡之路》《清白之年》,在词曲创作上的天赋,加上真挚情感的冲击,钻进了很多人的孤独夜晚。
但在他自己看来,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本身是没有创造力的——只是一个管道或者一个工具,“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能够把自己忘掉,甘愿去做那个乐器,宇宙会永远地演奏你。”
把自己忘掉,或许就是大众口中“天才”的秘诀。
而他在微博里提到的制作专辑时经受的那些“痛苦”,也大多源于自己在音乐中的忘我——
当足够热爱一件事,当长久地专注于它,它的很多细节便会无限放大,以至于听觉视觉所有感官开始变形,失去判断,最终陷入疯狂。
2017年4月发行的专辑《猎户星座》,就是朴树经受了无数次放大、变形、失去判断和疯狂之后的作品,他觉得这是经受漫长时间强烈外力挤压下形成的一粒煤。
但他不喜欢“十二年磨一剑”的说法,“不是用12年来做1张唱片,而是老天爷让我等了12年才有了做唱片的状态。”
少年,清高,坚定,叛逆?
“我已经发现我的很多行为是为了
取悦别人,获得肯定。”
大众在形容朴树时,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是,少年。
这个名词,和朴树一起出现的时候,更像一个形容词:直接、简单、天真、不世故……
还有,任性。
两个月前,朴树在全网上线前就在自己微博发布了一首新歌《她在睡梦中remix》,他说,想给喜欢他歌的人一点惊喜,“突然点。希望他们喜欢。”
不要预热,不要宣传,不要文案,不要钱,也不在乎它会不会火。只是学了个做节奏的新软件,就拿老歌做了新编曲然后分享出来,他觉得过程中能忘我、结果能打动自己就挺好了。
45岁了,朴树说,我确实还是少年,在我心里,天真热情还没泯灭。
截图自《奇遇人生》
但他并不认可“一直坚定保持着孩子气”的说法,“其实不是,我有着漫长的迷失自己的过程。”
从刚入行就不喜欢甚至厌恶这个行业,朴树形容自己是“被裹挟着、半推半就着往前走”,但一边表示着抗拒、另一边却享受着它带来的名与利。
被外界视为圈内清高和淡泊的代表,他其实很反感大众将其放大。
“我是一个爱端着的人,一说我更端着了。我不想这样,我也不想将来大家觉得原来朴树不是这种人。我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只不过跟大家一样,经历一个特别复杂的人生而已。”
有人觉得朴树特立独行,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不被认可恰恰是他害怕的。“我已经发现我的很多行为是为了取悦别人,获得肯定”,甚至格外在意那些负面评价,哪怕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自己不好,也会牢牢抓住那一个声音。
还会担心自己有天会江郎才尽,也害怕面对失控的感觉——
“我想起,在那些时刻,当我唱着‘把一切都交给她吧…’,‘彻底放开你的手…这么义无反顾坠落’,其实他们大多并不曾发生。我一直在试图掌控一切。我害怕失控与未知。”
他不那么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有着极端的脆弱与敏感。而这些方面,或许与我们想象的少年,有了一些偏差。
就像他也会问自己:
我是大家传播的那个人吗?善良,朴实,真诚,谦恭,温柔,坚定,少欲少求,人畜不侵等等等等。我也不知道,他们哪些是真正的我的品质,而哪些是我进化出来的人格面具。我已经习惯了戴着他,取悦于人,获得肯定。
拧巴,压抑,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知道真实是有代价的,我想我付得起。”
在今年5月份的太湖音乐节上,朴树唱完《送别》后和台下乐迷聊了几句:
有时候不能感情用事,你不知道活下来有多重要。大家都知道是吧,谢谢你们,好好活着,按自己的方式,跟外界尽量保持和谐。希望大家回去的路上安全。
这也是朴树现在常对自己说的。他明白,有选择就会有代价。即使是做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也可以尽量在不违背自己的情况下,礼貌性地完成它。
“慢慢开始我不想再勉强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不去迎合别人,就是我去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在压抑和放纵之间,找那个平衡。”
这两年,他开始学习接受自己,学习找到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部分。
朴树觉着,通常被挂在嘴上的那些所谓真实,它们如此肤浅,不过是些自我麻痹,说说而已,他并不相信。“真相永远藏在深深的无意识之下。挖到他们,需要无与伦比的勇气与细心,还有运气。”
什么场合会比较自在,什么时候会习惯性地紧绷、封闭,朴树说这几年他越来越了解自己。而对外界的声音,也正学习着慢慢放松,“我好像变得越来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
截图自《奇遇人生》
发布《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时,他曾在微博写到这样一段话:
年纪渐长,那个阶段(浑帐混乱又矛盾重重的生活)貌似过去了。
作为一枚40多岁的已婚佛教徒,我的一切都日趋平稳。那个混蛋也渐渐安静下来。有时我觉得他已经离开。也许他只是和我一样,变老了。
我甚至不能确定此刻的安宁是否只是源自不再那么旺盛的身体。我不准备告诉你我的秘密,也不会承诺未来。
但我渴望看到真相,努力尝试去治疗他。我试着去看到那些黑暗,接受这样一个自己。面对他,而不是遮盖他,让他在暗中驱动我的人生。
据说,当观察你的心,如果你足够耐心,你就能看到那些缺损,那时你会了解,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想做什么,他只是要你安顿下来,关注他抚慰他和他呆在一起。
而理论上,这才是根本的治疗。这一定是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我想,这也是我们要把这一塌糊涂的人生继续下去的唯一的意义。
我觉得我现在也没有变成最终的我自己,long way to go.
最后,分享一首朴树在音乐节现场演唱的《No Fear In My Heart》,在他最爱的音乐里,感受他的力量。
源自网络
感谢朴树与“行走的力量”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