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企业公益 > 详细

如何调动我国企业员工慈善捐赠行为?

2023-12-27 16:05:00  来源:光明网

  慈善捐赠属于公共治理研究范畴,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慈善事业也更加重视。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指出:“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一战略部署,反映出我国现今慈善社会公益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现今,我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慈善捐赠由非常态时期的临时性捐赠向常态时期的日常性捐赠发展。企业员工作为慈善捐赠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中国情境下企业员工慈善捐赠行为的真正影响因素是什么?这在我国现有的慈善领域研究中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如何调动企业员工慈善捐赠行为提出一些实践启示和对策建议。

  关注员工的面子需求。受到儒家文化和传统文化影响,“面子需求”对企业员工慈善行为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政府及企业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时,无论是激励政策还是动员方式方面都要高度注意企业员工“面子需求”这一关键因素。

  政府层面: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激励企业员工参与慈善捐赠时可以考虑将“面子需求”作为有关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比如可以将不同性质的企业做大分类,以年度为单位,对慈善捐赠行为表现优异的企业员工以政府的名义公开表扬,赋予“慈善爱心大使”等称号;通过各大媒体对获得此殊荣的企业员工进行大力宣传,以多种形式在精神上给予表彰奖励;获得此称号的企业员工无论在晋升、评优、职称评审及年终奖等环节中要给予他们加分,充分发挥模范标兵的榜样力量。政府要将此作为一种常态性工作,每年年底进行评选,把慈善捐赠这一文化氛围辐射到各个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使企业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慈善捐赠活动中来。

  企业层面:动员员工参与慈善捐赠尽量选择和员工平级的单位同事和家人,而不选择由上级进行动员。曾有研究表明,在单位组织中,当组织者是上级时员工的捐赠意愿显著低于组织者是平级。这与我国以往单位组织员工经常“被动捐赠”有关,当动员者是上级时,人们往往把其当作任务来完成,甚至有时候仅仅是为了维存这份工作才不得不捐赠,员工从心理上有一种抗拒情绪。但是,如果组织者是和自己平级的单位同事及家人时,考虑到“面子需求”和平等性,这种动员更容易从心理上让人接受,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这才是动员企业员工参与到慈善捐赠中的最好的形式。除此之外,从企业员工“面子需求”的角度,可以考虑将员工的捐赠数额公开,对于积极参与慈善捐赠的员工可以通过新媒体在企业甚至是更广泛的领域公开重点宣传和表彰。与此同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晋升考核等的重要指标之一写进制度规范中,以提升企业员工慈善捐赠的参与意识。这样,企业员工的“面子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在精神与物质激励的双层作用下,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培育浓厚的家庭慈善氛围。受到中国“家本位”思想的影响,家庭慈善氛围对企业员工慈善捐赠具有一定影响。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父母言行举止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反,子女的行为也会对父母产生一定影响。慈善领域的代际传递与代际反哺现象已经得到了相关学者的验证。良好的家庭慈善氛围会有效引导企业员工参与到慈善捐赠活动中,家人强烈的慈善理念、家人与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家人经常对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等等,一切都表明家庭在进行着“爱的传递”,这样的家庭慈善文化氛围也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慈善捐赠活动中。为此,建议:

  政府层面:社区是家庭的集聚地,家庭是小家,社区是大家。培育家庭慈善氛围,社区作为城镇居民自治组织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从政府的角度培育浓厚的家庭慈善氛围,在发挥好社区服务职能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家庭开展有关慈善知识的学习和慈善文化的宣传。如每月定期在社区开展有关慈善知识的学习培训。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及国家对个人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和激励政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给社区居民;组织慈善活动。比如,社区牵头利用周末或者是假期时间,由家长带着小朋友去敬老院做志愿服务、组织慈善义捐活动,鼓励小朋友将旧玩具、旧衣物甚至鼓励他们将自己的零花钱拿出一部分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可以让慈善之心在小孩心中生根发芽并代代相传;以年度为单位开展有关“积小善,成大德”慈善文化宣传。通过社区评选“年度最佳慈善家庭”,并进行表彰奖励。政府全力支持社区充分利用新媒体对社区家庭展开的慈善学习培训及活动进行全覆盖式的宣传,家庭慈善氛围浓厚,通过“代际传递”和“代际反哺”使企业员工增强慈善捐赠的价值认同,最终实现企业员工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目标。

  企业层面:从2009年起,我国将5月12日定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企业可以借助于每年的防灾减灾周开展“爱家、爱社会”“家庭慈善,你我同行”等主题的家庭团建活动,以家庭团建活动的方式对防灾减灾知识进行学习培训、宣传教育,达到增强家庭成员的“慈善理念”,建立良好的家庭慈善氛围的目的。除此之外,企业利用每年的年会,表彰“最美家庭”。通过收集“家人与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家人经常对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等一些典型案例,做成视频滚动播放,让所有企业员工都能感受到被表彰家庭的慈善氛围,对于获得“最美家庭”表彰的家庭还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企业将提升“家庭慈善氛围”的活动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进而用家庭去影响企业每一个员工参与到慈善捐赠活动中。

  完善企业慈善行为,以企业内部慈善为主要发力点。企业作为员工工作的场所,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对员工个体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企业通过自身的慈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位员工个体。企业对外:高层领导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积极从事社会慈善活动、遇到社会重大灾难,积极组织募捐活动、积极进行社会爱心捐助;企业对内:在经营困难时,不轻易辞退员工、逢年过节会给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非常照顾经济困难的职工等等,企业无论对内对外都长期参与慈善活动,由上而下推行慈行善举,一定会有效带动企业员工参与到慈善捐赠的活动中,对员工慈善捐赠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此,建议:

  企业要将慈善行为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高层的“声音和形象”去影响和引导员工的慈善捐赠行为。比如,企业高层无论是在正式的场合还是非正式的场合都需要发出明确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参与慈善行为的声音;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通过公开参与慈善活动信息的方式,成为从事慈善活动的表率;努力在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中强调参与慈善的重要性,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使企业员工认识到参与慈善捐赠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也要积极鼓励员工的慈善捐赠行为,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员工捐一元钱企业就配套一元钱以员工的名义捐赠,对于参与慈善捐赠的员工企业也会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这样可以有效引领企业员工朝着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慈善的方向努力。

  企业慈善行为要更多地关注内部慈善行为的实施,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到内部员工身上。企业内部慈善行为对员工慈善行为的影响要高于企业外部慈善行为,甚至是以企业内部慈善行为为前提的。企业内部慈善行为更能够被员工感知,企业如果缺失了内部慈善行为,只是单纯关注外部慈善行为,对员工冷漠无情,那么对于员工来讲,企业不仅不能够正向引导他们的慈善捐赠行为,甚至有可能会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企业从事的慈善行为是沽名钓誉,企业只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是做给别人看的。因此,企业慈善行为应该从企业自己的员工身上发力,多关心关照员工,尤其对家庭变故、重大疾病等导致的经济困难员工,企业要给予更多的照顾,不仅经济上以发放慰问金、补助的方式给予帮助,精神层面的关心也不能缺失,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慈善行为是由内而外的真诚流露,是始终如一地坚持,是把自己当家人一样的看待。只有这样,企业在内部慈善行为的基础上开展的外部慈善行为才能得到员工的价值认同,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员工的慈善捐赠行为。

  加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企业员工更愿意通过具有良好口碑的慈善组织、能够定期进行信息披露的慈善组织进行捐赠。因此,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提升是影响企业员工慈善意愿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建议如下:

  信息公开,实现外部监督。信息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赢得公信力的前提,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公开公正原则”,“慈善捐赠程序、捐赠款物的治理使用要公开,接受监督”。信息公开从国家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具体工作原则,这也是维持慈善事业良性运转的基本保障。企业员工希望通过具有良好口碑、能够定期进行信息披露的慈善组织进行捐赠,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希望善款用在他们想用的地方,而不是不知所踪。因此,为了调动企业员工慈善捐赠行为积极性,信息公开是最基本的条件。

  组织专业化,实现内部监督。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实现的是外部监督,但是仅仅有外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内部监督机制严防“郭美美”事件的再次发生。慈善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一般指慈善组织在募捐行为前后,由其专业化的监督机构对一系列行为的程序、效果等问题做出评估评价。专业化的监督机构可以是慈善组织内部自己设立该机构也可以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做,实现“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监督机构的从业人员要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不仅建立并贯彻一套自律规范,精准了解慈善捐赠管理的相关要求,而且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增强慈善组织声誉度,减少企业员工慈善捐赠时的种种顾虑。

  完善制度建设。慈善组织要建立健全捐赠程序、信息公开、民主约束、财务管理、社会监督、捐赠反馈等为内容的制度。慈善组织要随时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并向全社会公布善款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反馈的问题及时予以答复等。总之,通过制度执行完善慈善组织运转的规范性,增强其声誉度,保证慈善组织在阳光下有序运行,更保证企业员工捐赠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使企业员工的慈善捐赠行为由被动变主动。

  张丽,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NGJGH2023398);中蒙俄经济走廊研究协同创新中心(ZMEY20217)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  

     
     
  •  

     
     
  •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保税进口粮食直达专列到达重庆

  • 在冬日九寨沟遇见冰瀑暖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