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并不“阳光”的孩子,家庭环境和生活压力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在杨胜良的心里,大儿子杨秀坤虽然有点调皮但还算是懂事的孩子。 我们无意于去评判一个16岁的少年该有多努力、该如何面对挫折战胜困难,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只希望,希望厨师这个机会,能让这个孩子学到谋生的技能和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活着
8月,贵州省雷山县第二中学还处于放暑假状态。位于一楼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孩子井然有序地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第三届李锦记希望厨师的选拔。在面试的环节,一个长相清秀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始终低着头,这引起了面试老师们的注意。
他叫杨秀坤,16岁的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略小。当面试老师让他介绍一下他的家庭成员时,眼泪瞬间在他的眼眶里打起了转转,他费力地调整了一下情绪用微弱的声音介绍:“我家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弟弟和我。爸爸眼睛看不见,妈妈听不见也不能说话。”话毕,他把头耷拉到更低的位置,用右手盖住眼睛并不断地来回抽搓。
特殊家访
他是一个并不“阳光”的孩子,甚至自卑的有些自暴自弃。面试后,李锦记企业事务总监杨国超在杨秀坤的报名登记表上写下了“家访考察”四个字。“我们非常希望给这个孩子一个机会,给这个家庭一些希望。但就资助本身而言,我们更希望资助那些身处困境但能够积极乐观的孩子。”最终,极度自卑的杨秀坤被放到了待定人员里。
实际上,像杨秀坤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例。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是一个资助寒门青年学厨圆梦,为中餐业发展培养未来之星的公益计划。在招生的环节,对于家庭环境特别贫困的,项目组总是尽量向这个孩子倾斜,希望能给这些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将来掌握一技之长,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这是一幢颇有些年头的传统苗寨的木制建筑,房顶上的蓝瓦片已经有局部破损,在破损的地方仅用一些塑料膜覆盖挡雨。我们来的不巧,杨秀坤家里没有人。经询问周边的邻居,原来杨秀坤一家四口的房子仅是这幢破旧木房子的一角。
晚饭后,我们再次来到杨秀坤位于半山坡的家。跨过窄小低矮的单扇木门,一股刺鼻的食物发酵的馊味扑面而来。在狭小的门厅里有两口并排的大铁锅,里面装满了喂猪的食物。三四步跨过门厅,来到一间只有四五平米的小房间,这就是他们一家四口的小客厅了。紧挨着客厅的是杨秀坤的爸爸、妈妈及弟弟杨秀炜的卧室,一个双人木床几乎占据了房间绝大部分的空间。房间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一堆日常穿的衣服散落在木床上。
杨家一家人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他们的家,弟弟杨秀炜兴奋地蹦来跳去。顺着门厅旁的简易木楼梯爬上阁楼,在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中,摆放着一只老式木床,这就是杨秀坤从学校回来后的小窝了。阁楼没有窗户略显憋闷,一台崭新的洗衣机静静地摆在房间的一角。“这个是一个亲戚送给我们的,方便我们冬天的时候洗衣服用,一方面我们不会使用,再一个听说这东西很费电,所以一直没有打开。”杨胜良介绍说。
阁楼的房顶上有一盏15瓦的小灯,即便是这盏低瓦数的小灯在平时也很少打开,在更多的时候杨秀坤都是摸黑爬上床。妈妈经常用手比划着告诉他,没啥事不要浪费电,这时常让杨秀坤感到无比崩溃。“虽然我妈妈听不见,但她通过看我的口型就知道我说了什么话。我有的时候会赌气说,我永远也不打开那灯行了吧。”他以为妈妈会给他些许安慰,等来的却只是妈妈冲他笑着点了点头。
参观完房间后,大家一起挤在小客厅里聊天。客厅一角的隔板上摆放着一个米奇造型的电子表,鲜艳的黄色为这个灰暗无光的小房间带来了一抹色彩。电子表已经不能工作了,米奇的脖子里缠着密密的麻绳。这是三年前,杨秀坤考上雷山最好的初中——雷山县第二中学时,杨秀坤的爸爸花五元钱特意买给他的礼物。“当时,买这个表是让杨秀坤看时间的,上学不能迟到呀,没个表是不行的。”杨胜良告诉《环球慈善》的记者。
这个电子表是当时这个家除了电饭锅外的第二个电子产品,也许是爱屋及乌杨妈妈经常擦拭。一年后的一天,五岁的弟弟杨秀炜趁妈妈做饭的时候,站在小凳子上踮起小脚够那个黄色米老鼠,却不小心将这个电子表摔成了两半。看到这个场景,很少打骂孩子的杨妈妈抬手打了杨秀炜,顿时房间里大人孩子的哭声混成一团。
事后,杨妈妈用麻绳将两半的米奇表捆绑起来。“可惜了,那是新换的电池,小孩子太顽皮了。”既然这个表不走了,杨秀良就决定将这个表让杨秀炜当玩具玩。杨秀良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懂事的小儿子再也没有摸过一次那个米奇表。如今两年过去了,这个坏掉的米奇表还摆放在原来那个隔板上,隔三差五杨妈妈还会擦拭它。
接替这个电子表工作的是一台二手的21英寸的老式电视机,“别人家都换那种平板的了,我是花100元钱在旧货市场买来的。小孩子总是跑到他堂哥家去看,这次在自己家也可以看电视了。”杨胜良摸了摸旁边的二儿子杨秀炜说。“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随行的一个同伴问杨秀炜。“都爱看,巧虎、熊出没、葫芦娃。”小朋友高兴地掰着手指头回答。
养儿防老
时间回到64年前,杨家最小的儿子两岁的杨胜良连续发烧了七八天了。一家人束手无策,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只能用一些土方子降温。等到烧退后,已经会说话的杨胜良忽然不会说话了。直到60天后,杨胜良才又开口说话,但是家人发现他经常碰到东西摔倒,后来才发现原来是高烧烧坏了眼睛。
父母去世后,杨胜良一直跟随自己的二哥一起生活。直到49岁那年,经人介绍他与同样因小时候生病导致聋哑的姑娘蒋明昭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
哥哥们将父亲留下的老宅子的一角分给了杨胜良,婚后第二年他们迎来了家庭的新成员大儿子杨秀坤。老年得子格外喜悦,儿子生下来,杨胜良从头到脚反复摸了好几遍。他跑去找家族里最有文化的七侄子,希望他能帮儿子取一个好名字。“他们这一代都从秀上起名,我侄子说坤代表乾坤,有很好的寓意,以后希望他给家里改换门风呢。”在四五个备选名字中杨胜良最终选了“杨秀坤”三个字。
他们将全部的爱都给了杨秀坤,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差,但是老两口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亏待孩子。两个身体残缺的人平常照顾一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他们最怕的就是孩子发烧跑医院。虽然穷人家的孩子并不是那么金贵,但他们夫妇俩都是因为发高烧导致的身体残疾,所以特别害怕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发烧,两口子就是借钱也要给孩子看病。亲戚的钱都借遍了,孩子的舅舅家在农村有时候会给他们送些粮食过来。时间久了,杨胜良倒是琢磨出一些省钱的办法来。他们抱孩子跑去医院直接冲进去找医生开药,然后再到药店去买药,这样能省一点钱。去的次数多了,医生们都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有好心的医生还把电话号码留给他们,说有需要看病的可以直接找他,这样就连挂号费也能省了。
杨秀坤8岁那年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在医院一躺就是两个多月。养儿防老的观念,让杨胜良萌生了再要一个孩子的念头。“养孩子确实很辛苦,但是按我们寨子里的说法养儿防老,一个孩子如果有点意外怎么办?我跟我二哥生活了好多年,我要是没这个哥哥靠谁去。现在我们还能干的动,他们兄弟俩将来还可以互相照应。”
在杨胜良的心里,大儿子杨秀坤虽然有点调皮但还算是懂事的孩子。他经常问儿子学习好不好,得到的回答永远就是一个字“好”。每当杨胜良听见这个字,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微笑,还经常加上一句:“我就说嘛,坤多好的名字啊,你一定会有出息的,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这句看似赞扬的话,对杨秀坤来说却是巨大的压力,因为他说了谎。他不希望父亲为他担心,又没有能力坦然面对那些外界对他的嘲讽,他的学习成绩因此一落千丈。
学会逃避
上小学时候的杨秀坤,和他现在的弟弟杨秀炜一样开朗。那时候的杨秀坤,总是无忧无虑。他会经常带同学来家里玩,夏天在家门口的水井旁打水仗,冬天把小阁楼闹的天翻地覆。他在小学期间,虽然学习算不上特别优秀,但也算的上“不错”,这让他顺利地升入了雷山二中。
然而,升入初中后的杨秀坤在和一个同学打架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在一次打篮球的时候,他和一位同学因抢球发生了冲突,同学用恶毒的语言说了他的父母,于是两个孩子大打出手。但杨秀坤有一个盲人爸爸和一个聋哑人妈妈的事情还是传遍了班级。同学们或善意或无意间说起他的父母,这些都让杨秀坤感觉抬不起头来,他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他再也没有带同学到自己家过,倒是他的班主任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后经常来家访。每当班主任说要来家访,杨秀坤总是坐立不安,他很担心老师把他的真实情况告诉他父亲,更担心父亲知道他学习很糟糕,能不能够承受的了。
他想到了逃避,和很多孩子逃课去网吧不同,杨秀坤最喜欢的是去小河沟钓鱼。这种成人看似修身养性的运动,却成了杨秀坤最大的情感宣泄口。他喜欢这样的状态,一个人带一把鱼钩静静地在水边坐一天。偶尔能钓上来几条小鱼,这让他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杨秀坤来说,最喜欢的除了钓鱼外就是带幼小的弟弟杨秀炜。有时候他甚至幻想,弟弟能一瞬间长大,这样他可以把爸妈的希望留给弟弟,他觉得自己不行,能做的就是逃避。家庭环境和长期的生活压力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我们和杨胜良聊天期间,杨秀坤的头始终低着,在我们一再强调下他才勉强抬起头。带我们去家访的当地教育局的同志,在他们家门厅转了一遭发现他家还没有安装自来水。“我们家离水井不算远,可以挑水吃,这样还能省下一笔自来水费。”杨胜良解释说。如今靠低保和7分农田生活的一家人,仍然需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临别前,我们一行人希望能和他们一家人合个影。杨妈妈看到相机里的照片,兴奋得发出哇哇的声音。经了解,我们才知道这个家除了杨秀坤中考时的证件照外,从未照过一次相。杨妈妈示意我们再给她和小儿子拍一张,她一条胳膊抱起小儿子,用另一只手摆出了V字形。工作人员为他们家拍了很多张照片,并承诺洗出来后寄给他们,杨妈妈知道后竟然高兴得不知所措。
走出杨家,外面灯火辉煌。实际上,从杨秀坤的家到繁华的大街上不过是几十米的距离。但是这短短的几十米外,却有这样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我们无意于去评判一个16岁的少年该有多努力、该如何面对挫折战胜困难,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只希望,希望厨师这个机会,能让这个孩子学到谋生的技能和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