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逆风中前进的反性骚扰行动者
北航博士毕业生罗茜茜网络实名举报副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之后,国内多所高校内掀起“万人致信母校反性骚扰”的行动。截止发稿前,已经有71所高校的学生参与了这次行动。
在本次行动中,各高校学生自发向其母校发出建议信,并发起网络联署,要求学校建立高校反性骚扰机制。
行动发起后,不少建议信被校方迅速要求删帖,面对愈加紧缩的舆论环境,高校发起人之一的七七说:“我们是一群带着镣铐在跳舞的人”。
作者|李钘滢
1
2014年,七七转学至国外读书,因为生病导致激素紊乱,体重增加了四十斤,发胖之后,七七发现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眼光开始有了异样。
在大家眼中,她从乖巧清秀的“瘦女孩”变成了的失败的“胖女孩”,就连七七的母亲也气愤地对七七说:“你现在连吃都掌控不了,怎么掌控得了你的人生呢?”
听到母亲的责骂,七七瞬间呆住了,一个个疑惑的问题就像是过年时放的鞭炮,瞬间噼里啪啦地浮现她的在脑中。
“为什么别人看到我的价值只体现在我形体的改变呢?即使她是我最亲密的人。”七七百思不得其解。
出国后,七七发现国内外的朋友对自己的身材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国外的朋友看到我发胖之后,会觉得我这样也很美,但不会像国内朋友表现出‘你已经不是之前的你’那种冷漠的态度。”
不同朋友对自己身材的态度让七七开始反思,这不仅仅是国内外审美观念差异这么简单,这种对身材的评价其实是男权社会里压迫女性角色,并将之建构成具有“女性气息”的一部分。
“我想除了我自己,一定还有无数的女性受着同样的困扰和歧视,苛责着自己独有的美丽,甚至跟我好朋友一样因为节食维持身材患上了重度厌食症和抑郁。”
觉醒的意识在七七的心里生根发芽,从那时候开始,七七开始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性/别议题。推己及人,则成为她后来投身于这场行动的准则。
2
2018年1月2日,正在密切关注着#Time’s up运动的七七在微博看到了罗茜茜发的举报文章。
看完之后,想起国外从#Me too到#Time’s up设立基金帮助女性,反抗职场性骚扰/性侵害等一系列行动,七七把文章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写上了自己的感想:
“从2017年由硅谷到好莱坞而后席卷全球社交网络的‘#Me Too’运动,到2018年初的300名好莱坞女星发起的Time's up,这不是结束。2018,#Me too在中国,才刚启航。”
发完之后,七七点开微博上#Me too和#Tme's up的话题看了一下,然而微博上当时这个话题是明星/欧美类,其中讨论性骚扰的事件寥寥无几,只有零星的两条微博赞叹此活动的意义,同时表达了这个话题无法在中国发起的悲观态度,还有一些人把这个话题作为展示自己生活的“我也是”,这样的搜索的结果让七七有点诧异。
被微博上悲观的态度深深撞击的七七坦言:“那时候我很愤慨,脑海里就在想:如果每个人都在悲观地等待改变,那么改变永远不会发生,沉默是暴力的帮凶。所以我想发起一个鼓励发声的话题,这个话题是关注中国本土的事实,可以凝聚发生的力量,而且标语要朗朗上口,听起来有亲切感。”
参考了一些朋友的建议后,七七创建了四个标签,但到底用哪个标签能更包容和贴近不同阶层的不用群体,并让TA们意识到这个话题与自己息息相关,七七犹豫了很久,最终确定了#Me too在中国这个话题,然后一鼓作气设计了海报,写了相关科普文章。
发起了微博话题后,七七跟朋友开玩笑说:“是时候需要我们积极地引导舆论了。”
3
在新媒体女性发起的反骚扰联名信活动后启发下,1月8日,七七通过长图的方式把写好的建议信在朋友圈开始传播。
发出建议信的那天晚上,七七收到了一位性骚扰受害者的私信,这让七七想起了过去在超市曾经遇见露阴癖的事情。
“在当下,我确实觉得自己是一个微弱的个体,不敢发声,也不敢去举报,即使我是在一个防治性骚扰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温哥华),即使我是在华人超市。”
虽然鼓励发声是一件好事,但和当时惊慌失措的七七一样,不敢发声的受害者还有更多。个体的差异、健康、安全的舆论环境和谨防防二次创伤等是七七在这场行动中要考虑的情况。
在得到了受害者同意后,七七用化名的方式把故事发了出来,继续代替有需要的个体发声,包括社交平台上一些匿名个体分享的校内被性骚扰的经历。
1 月10 日,一位校友在微博上提醒七七,链接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已经打不开了。
和七七一样被告知删除文章的高校发起人不在少数,为了避免再次被删,一些发起人删除了一些关键字,用繁体字甚至是民族文字的方式,先发文章后制长图提高传播度和扩大传播范围。
借此机会,七七把不同的反馈信息重新整理了一次,根据网友提出的建议,七七在建议信里按照重要性、数据/证据、需求、建议四个部分梳理成稿。
“其实这次的建议信有两个变化。第一个改动是性骚扰的主体,因为之前我是根据大家的模板写的建议信,发出去之后,有人问我有没有查到男性被性骚扰的数据,那时候我突然一下子意识到在这封建议信里我一直没有认真性骚扰的主体其实不止女性,男性呢?还有多元性别群体呢?性骚扰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所以我就从把‘她’改成‘TA们’。”
“第二个改动是因为当时在做致信活动的时候,一些媒体人联系到了我们,但是他们只想采访名校的发起人,但这种歧视学校的思想根本不是我们做这次行动的初衷,后来我就和何息(西外发起人)商量应该在我们的联名信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列出学校名单,让大家了解到这次活动的高校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类型丰富多样。”
回忆到这里,七七忍不住笑了笑,说:“我修改了联名信好几次。因为我的联名人信任我,我更要完善这封信的内容使其看起来措词严谨又不冒犯,也花了不少时间把联名信、名单、校友留言和其他高校反性骚扰等信息排好版,将这些合情合理的述求整理成PDF和邮件,让校长在阅读的时候心服口气。”
4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建议信,不少人也就这件事跟七七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瑞是第一个在群里回应七七的人,因为一直生活在“耙耳朵”盛行的四川,瑞在生活中并没有遇到性骚扰的事情,直到看见七七在班群发出来的建议信,想起之前看到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和《熔炉》两部电影,瑞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可能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即使你不是亲历者,但这种精神共鸣会令你感同身受。其实我更希望现实中能如电影《水果硬糖》发展,但是现实的社会环境比如事发之后的人道关怀、刑事追责等都一言难尽,所以我觉得做好预防机制也很重要。”签完之后,瑞便把信息转发到了自己朋友圈,呼吁更多川大人参与行动。
和瑞看到建议信时的欣喜不一样的是,房子第一反应是惊讶。
“提交建议信是一件好事,但这件事情最困难在于我的身边并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去做。”
房子觉得性骚扰的概率就是0和100,谁也说不清楚,那么为了避免这种在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至于这场行动最后是否会成功,房子觉得不重要,发起行动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七七也不确定#Me too在中国最后是否会成功,但一想起微博上悲观的评论,七七就觉得这件事非做不可,哪怕有一个人发声,多一个人知道#Me too,支持反性骚扰,七七就开心了。
随后,七七在微信群回复朋友们:我知道转发和发声可能暂时不会产生任何效果,但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当更多力量汇聚时,终究有一天可以松动乃至扭转现状。
这种力量也吸引到了小白,小白是川大的一个在校生。
小白知道七七是在FT中文网上看到一篇描述中国版#Me too的文章,文章提到了七七在川大发起的建议信,看完文章之后,小白在建议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当被问到是否存在因签名被学校约谈的顾虑时,小白毫不在意地说:“我没有担心,因为我觉得这是很正当的行为,我作为男权社会里面的弱势女性群体没有理由不支持,虽然在当下的环境里很多正当的行为都被打压,但我对学校还是抱着信心。”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
在七七通过长图发出建议信的第一天,身在国内的母亲看到朋友圈后,迅速发了信息希望她能删掉联名信,停止这种行为,毕竟“特朗普都被爆性骚扰,更何况其他人呢?我们国家这么多人,这个问题在比例上是微不足道的。社会太黑暗,不是靠你微薄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个体发声这种行为太危险了”。
想起之前与母亲因为性/别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七七看到信息后,不由自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屏蔽了母亲。
七七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个体,在历史的长河里的沧海一粟。但是正是这样的每一个个体,努力跳跃的每一小步,冲撞每一次边界,才会积累成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那么我甘愿做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小,却不能放弃发声和希望。我相信我们所撼动的,在未来一定会聚集起来成为巨大。”
怀着坚定信念的七七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埋怨停止收集信息,而是继续查询反性骚扰机制的相关资料,准备之后把建议书和名单一起寄回母校。
5
“#Me too在中国”代表一种支持,让受害者知道TA们并不孤单;代表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更代表一种抗争着希望。
这次致母校信是由高校学生团结起来,通过有限的资源在社交平台上发起反性骚扰的行动,也是“#Me too在中国”整个风暴中的起点。
1月12日,“#Me too在中国”第一次登上公益榜TOP 1,阅读量上了300万,越来越多的人用#Metoo在中国#关注国内反性骚扰的话题,支持高校反性骚扰的建议信行动。
七七为这舆论环境里的积极改变感到欣喜。
1月14日,教育部承诺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搔扰的长效机制。
1月16日,学校的领导在微信回复七七:这次行动是为了保证校园里学生的安全,所以对此表示支持。
看到回应后,七七表示她会继续关注这件事的进展,毕竟教育部的回应只是第一步,她希望继续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
七七说:“当#Me too话题引起了大众关注后,如何鼓励发受害人发声时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刽子手,如何提供大众有建设性的讨论空间和健康的情绪疏导的公共平台,如何处理热度下降、拒绝遗忘呢?这条漫长的路,道阻且艰。”
虽然联名信是一种好的方式,但简单的一个口号和一次行动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也不一定能直接或有效地帮助到所有人。
性别暴力、性别歧视等各种形式的不平等,需要全面的性/别教育,需要更完善的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做理念倡导,最终改变社会观念和重塑性/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