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凤凰网公益频道主编、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雪梅女士,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起人、秘书长刘正琛先生,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导演范立欣先生,黍苗公益联合创始人兼理事长、青年乡村振兴峰会发起人辜家齐先生,著名公益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先生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代际碰撞:在中国怎么做公益”,这个单元由致力于推动儿童防性侵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的凤凰网公益频道主编,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女士担任嘉宾主持。
参与的嘉宾包括共和国同龄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徐永光先生, “我做公益是’私’字当头,首先我是为了个人的自由、快乐和幸福。” 徐永光先生潜心中国民间公益慈善事业20多年,谈到40岁从共青团中央辞职做公益的原因时,他表示辞官做公益,只为做自由人。“一些人做公益,好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情怀满满,这是公益界的不正之风。”这话是批评,是警醒,如一记重锤深刻地印在每位观众的心间;
生于1970年代末期的北大数学系学子,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起人、秘书长刘正琛先生,自身曾罹患白血病,而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间骨髓库。他致力于让“因病致贫”在中国彻底消失,被称为现实版的“药神”;
“把你的故事讲好。”同样生于1970年代的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公益圈的编外人范立欣先生以自身的职业经历,告诉在场的乐天行动派,“要把会讲故事的人和做公益的人聚合在一起,这样你能获取更大的能量。”多年来,他用镜头记录过河南上蔡村艾滋病感染者的“好死不如赖活”,记录过三峡大坝移民的“沿江而上”,跟踪过打工农民的“归途列车”,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纪录片《上学路上》,已经拍摄了13个国家,还在进行中;
90后“公益新人” 黍苗公益联合创始人、理事长,青年乡村振兴峰会发起人辜家齐,他自认为是“悲观的”乐天行动派,因为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所以坚持,不为了改变他人,更为了认识自己。
“95后一半以上人数都会活得超过一百岁”——技术革新与我们时代的福祉
从左至右: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子云女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博士,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子龙先生,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姬少亭女士,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先生,青年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先生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技术革新与我们时代的福祉”,探讨技术革新对医疗健康、生活方式等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提升人类福祉的同时,也产生隐患。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子云女士担任嘉宾主持,本单元邀请了致力于疫苗创新、推动医药健康发展的上海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子龙先生,他分享了疫苗的创新研发如何直接助力人类战胜疾病。他表示疫苗讲究安全,有效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创新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不仅是进口产品,我国国内产品的研发也在不断提升;
“在座90后出生的人,50%以上能活过一百岁。”在人工智能普及化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博士,讨论了人工智能运用于医疗健康对于人类寿命延长和疾病治疗方面产生的变革。他举例说明可以运用人工智能自动检验血膜片计算被疟疾侵入的红血球细胞数,以判断感染途径,治疗疾病;
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果壳网联合创始人姬少亭女士发言中认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自我审视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长期致力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创新和公益转型研究、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阿里巴巴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先生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组织范式以及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互联网一是促进了大量新社会主体的出现,二是促进各种新社会关系的出现,而技术的创新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用现有的技术解决问题,出现问题后再创造新技术来解决随之产生的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希腊文明告诉我们要自知其无知,希伯莱文明告诉我们要自知其有罪,只有保持知识上的谦卑和道德上的谦卑,才有可能怀抱谨慎乐观的行动去迎接无法预料的人类未来。”杰出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先生在第三单元的最后发言,将整场活动提升到了哲理的高度。
走在消除不平等的道路上——“我是乐天行动派”青年公益人闪电演讲
大会专门为青年公益人设置了“我是乐天行动派”闪电演讲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