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慈善行动 > 详细

怒江深处探脱贫

2020-11-24 11:34: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大唐集团4年投入10亿元用于云南傈僳族脱贫帮扶——

怒江深处探脱贫

  在云南怒江兰坪县营盘镇中心完小,学生们正在学习民族歌曲。记者 李 婕摄

  大唐集团援建的云南怒江兰坪县啦井镇幼儿园。记者 李 婕摄

  兰坪县华兴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正在熟练地称重、打包,将加工好的碱水面条分装成袋。记者 李 婕摄

  兰坪县通甸镇丰华村草莓基地上新采摘的草莓。记者 李 婕摄

  兰坪县通甸镇丰华村的草莓基地。记者 李 婕摄

  山峰连着山峰,大江大河在山谷间奔腾而过。在这里,高山峡谷占据98%以上的面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奇观,却也带来长久的贫困。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带给人的第一感受。

  怒江所在的云南省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布朗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地区,更是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中央企业大唐集团投入10亿元,建学校,修道路,发展产业,与当地政府及百姓一道,合力拔穷根、奔小康。日前,记者赴云南怒江,探访这里的脱贫实践。

  惠民保障“落”在身边

  从怒江州兰坪县城出发,驱车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峰,数不尽的弯弯、看不尽的森林之后,忽然有房屋映入眼帘。两旁是高山环绕,中间一条狭长的通道,高高低低的房子沿街而立,这便是兰坪老县城,啦井镇的所在了。

  在镇中心,来不及仰望远山上飘渺的青烟,便被近处孩子们的欢闹声吸引过去。镇上有年头的老房子居多,这所幼儿园却是崭新的外观,白色墙面上伸展着彩色线条,成为小镇的一抹亮色。

  往里走,中班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上美术课,一幅幅手绘的彩色西瓜经投影仪映在大大的电子屏幕上。“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都是随着新楼建成一并配备上的。”随堂教师说。

  虽然早前破败的老校舍已经不见踪迹,但一幅幅对比照片还是提醒着人们这里的过去。兰坪县是云南省9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101个村中有97个贫困村,过去,不论住房、教育、就医都饱含难以言说的苦涩。

  “现在,我们的办学条件有了空前的提升!”啦井镇中心校校长张金生说,随着条件改善,孩子们的入园率也大大提高。老校舍条件差不说,最多容纳120名学生,但今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入园人数增加到164人。“这让我们全体教职工更有信心,备受鼓舞,更加倍提升办学质量。”

  幼儿园不远处,便是啦井镇卫生院的新楼,和过去的老楼相对而立。“过去办公、看病、职工住宿都挤在狭窄的老楼,逼仄不堪,现在条件好了太多。”院长李汝妹说,卫生院还新设了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和住院病房。“就医条件好了,我们更有能力接诊,大家再也不用为小病跑县城!”

  扶贫的进展就这样落在一方百姓的生活当中。在大山深处,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少不了社会力量的帮扶。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协同大唐集团、三峡集团等5家企业共投入资金64.5亿元,帮扶少数民族精准脱贫。

  这所幼儿园和卫生院,就是由大唐集团援建的。2016年,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通过4年时间投入10亿元用于怒江、丽江、楚雄三州六县市傈僳族帮扶项目。如今,这些投入化作一项项惠民保障成果:农村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9367户、农村中小学、学前教育教学楼及校舍50所、乡镇卫生院26所、建设硬化乡村及村组道路260公里……来自怒江州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产业发展探出增收路子

  云南这样深度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脱贫攻坚最大的难处在哪儿?

  “难在产业发展。”驻村的工作经验,让云南省扶贫办行业扶贫处一级调研员王海东感受很深。在大山深处,产业基础薄弱,即使发展种养殖业限制因素也不少。如何能够科学布局,又对接市场需求,实非易事。

  然而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丰华村,却冒出不少产业的“好苗子”。

  在华兴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正在熟练地称重、打包,将加工好的碱水面条分装成袋。制碱水面靠的是当地代代相传的老手艺,而且唯有本地产小麦才能味道正宗。因此,这里的碱水面,在兰坪县内已是小有名气。

  “眼下正是忙碌的时候,每天产量在1000斤左右,全年能生产约140天。”公司负责人杨建华说。丰华村是中国大唐所属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定点帮扶村,几年前,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当地一起琢磨发展产业,看准了碱水面的前景。随后,公司援助60万元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和原料,还帮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了股。去年,每户到手分红收益1500元。

  作为镇上的扶贫车间,华兴公司还招聘了18名员工,每人每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生产经营逐步走入正轨。“企业慢慢做起来,再增加两三倍的产量没问题,我们先努力干,争取更好的结果。”杨建华说。

  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产业,让许多村民有了就近就业和致富的门路。

  杨玉章老人已经70多岁了,见到她时,正在丰华村的草莓基地上忙碌着呢。草莓地里活儿不重,又离家近,她已经“上岗”两年了。“今年4月以来,六七千元挣到手咯。”老人用手比划着,露出大大的笑脸。不光是工钱,6亩土地的流转,每年也能带来几千元的收入。

  据介绍,旺季时,这片150亩的基地上用工需求达到100人以上,每亩能带来3万元的产值,二期150亩基地还在建设中。“看我们的大棚可有讲究,滴灌系统是以色列的,散光薄膜是英国的,我们的草莓果子也要卖到怒江、昆明!”通甸镇党委书记和义松说。

  生猪、黑山羊、天麻、蓝莓、面条、火腿……通过大大小小的合作社等多种形式,丰华村对全村农户实现产业全覆盖,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提高600余元。

  教育帮扶耕耘未来希望

  在年平均气温只有11摄氏度的山里,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有的光着小脚丫,有的用塑料袋拎着课本,跋涉在上学路上……

  几年前在兰坪县通甸镇弩弓村驻村工作时,大唐云南公司的扶贫干部马春良拍下这揪心的场景。不久后,大唐云南公司所属观音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捐助活动,为58名普米族、傈僳族、彝族的学生添置了崭新的校服和书包。

  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常常有爱心的接力温暖人心。

  “自2016年来,我从来没有被忘记过。驻村干部一个一个查询升学信息、家庭情况、核对、通知,反复5年,生怕落下一个升学的孩子……”在一封感谢信中,怒江兰坪县丰华村白族大学生杨顺这样写道。

  5年前,杨顺被云南一所中医药大学录取,当这个四口之家为费用发愁时,驻村干部送来了5000元的助学资金。两年后,妹妹考上大学亦是如此,前后5年,不曾间断。几年间,94名次贫困大学生通过爱心援助“走出”大山村落。

  帮扶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大唐云南公司与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合作举办“大唐宏志班”,依据“三优先原则”,即建档立卡户子女优先,帮扶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优先,省内“直过民族”傈僳族贫困生优先,培养专业人才。

  “自从进入大唐宏志班后,我的思想压力减轻了好多,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贫困上不了学了。”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2018级大唐班彝族学生查玉英说。现在,她每个月可以得到600元的大唐助学金,加上国家助学金,已经不用再为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发愁。

  明年即将毕业,查玉英已经联系好了实习,为将来进入大唐工作做充分的准备。目前,2017级12名毕业生已经在大唐云南公司就业。

  “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工作扎实、能吃苦,未来我们还将结合公司实际,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多创造机会,通过就业带动一批家庭脱贫致富。”大唐云南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肖征说。

  劳动者如何提高就业质量?在王海东看来,这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另一大难点,而教育,正在为未来发展开辟可能性。

  从硬件保障、产业发展到教育帮扶,一步步进展注解着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成效。以兰坪县为例,截至2019年末,该县贫困发生率从过去的39.75%下降到4.8%。目前,未出列的19个村均已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怒江全州亦是如此。“千百年来压在怒江各族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即将被搬开,实现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说。

记者 李 婕 叶传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23日 第 11 版)

关键词: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