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科教文卫 > 详细

中华慈善总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013-04-05 11:26:0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为范宝俊颁发“中华慈善总会终身荣誉会长”证书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为范宝俊颁发“中华慈善总会终身荣誉会长”证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中华慈善总会第三届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第三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自2007年5月第三届理事会成立以来,中华慈善总会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慈善事业的深刻变化,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慈善事业在全球方兴未艾,社会需求更加迫切,政府支持力度全面加大,公众慈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捐赠总额大幅提升,慈善行业生态更加多样,慈善组织数量迅速增加,社会关注度与日俱增。总会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制度、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此背景下,总会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探索适合中国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努力。总结五年多来的工作,总会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绩。

  (一)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搞好自身建设是一个组织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五年多来,总会全面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公信力建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

  1.组织架构更为优化。为适应形势变化,提高运作效率,总会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一是精简机构,明确责任。为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总会撤销了救灾救济部,相关人员、业务并入筹募部;撤销宣传工作委员会、外事委员会等五个专业委员会,相关业务由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二是填补空白,强化职能。为加强宣传和项目管理力度,总会分别增设新闻办公室和项目审批委员会;为拓宽监督途径,设立监事会;为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活跃员工生活,设立机关工会。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总会及时完成了党支部的换届工作,并在慈善工作中确保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总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一个分工明确、责权统一的组织架构已基本形成。

  2.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是实现组织管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工作。总会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一是全面规范。总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制定了十几项规章制度,对筹募、项目、财务、救灾应急、外事等各项业务工作进行了系统地规范。二是重点强化。总会对重点业务做出了更为详细、明确的规定。如由于药品援助项目无论是从捐赠额还是受益人数来看,在总会的慈善项目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会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为药品援助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三是狠抓落实。为保证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总会各项工作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执行,并对重点业务进行了梳理和整顿。针对总会项目数量大、种类多的情况,总会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集中力量对下设的基金和项目进行逐个梳理,发现存在不合规情况的,及时予以纠正;对于出现严重违规或未能按照要求改正的,立即终止合作。目前,总会各项工作已基本实现了有规可依、有规必依。

  3.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人才匮乏一直是限制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总会以能力建设为重点,采取“传、帮、带”以及培训等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专业团队。一是提升员工素质。总会积极派员参加各类慈善论坛以及由民政部等部委提供的相关业务培训;主动开展内部集中培训,组织全体人员系统学习慈善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形成交流学习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二是建立人才吸引与激励制度。总会实施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国家工资政策和自身情况、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和调整制度;建立考评制度,褒奖先进,激励后进,大大改善了整体工作风貌;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为顾问,培养年轻人走向管理岗位,顺利实现了新老员工的交替与优势互补。目前,总会共有工作人员39名,拥有大学学历者占到90%以上。可以说,这样一支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队伍,是带动总会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

  4.信息公开透明基本实现。为保障捐赠人及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提高组织社会公信力,总会加大了信息公开透明力度。一是规范做法。总会依据相关规定及自身情况,制定了《中华慈善总会信息公开办法》,对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二是拓展平台。总会通过自有媒体和大众媒体及时公布审计报告、年报、年检、捐款名单等资料,全面公开重大信息;针对官方网站薄弱的情况,总会着手对现有网站进行优化、升级,并积极筹备新的官方网站。三是促进合作。由于总会与各大捐赠方、全国团体会员单位在业务方面合作密切,其信息公开水平也息息相关。总会在做好自身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在不断努力通过培训、沟通等方式加强与合作方在信息公开方面的配合。当前,总会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实现透明化运作。

  (二)筹募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总会这样一个全国性公募慈善组织而言,筹募是基础工作和第一要务。五年多来,总会“激发善心,整合资源”的筹募理念历久弥新,筹募方式不断创新,筹募能力稳步提升。总会在筹募实际工作中,坚持了四个“并重”。

  1.“新”与“老”并重。将慈善项目做实、做强,并在此基础上赢得捐赠方的信任和持续支持,是总会近年来年度筹募额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会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已经与多家捐赠方建立了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开展了多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如1999年开始与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合作的“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项目”,五年多来就向总会累计捐赠了六亿多元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合作伙伴和新的合作项目、基金也日趋成熟、稳定,逐步形成了“以旧带新、新旧互促”的筹募模式。

  2.“大”与“小”并重。作为一家全国性慈善组织,总会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优势,积极争取大额捐赠方的支持,并举办各类大型慈善募捐活动。五年多来,总会年度捐赠量过千万的大额捐赠方就有十余家;通过举办慈善晚会、慈善晚宴、慈善拍卖晚宴、明星慈善赛车活动、明星慈善夜等各类大型慈善活动,为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筹得数亿善款。在争取大额捐赠、举行大型慈善筹募活动的同时,总会也开展经常性的小额募捐,充分调动各层面社会群体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如总会以“慈善一元捐”、“一张纸献爱心”口号为依托,鼓励公众小额捐赠,为践行“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提供渠道。近些年,总会来自普通公众的小额捐赠实现了平稳发展。

  3.常规与应急并重。每次突发重大灾害时,总会总是走在民间援助的前列,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筹集救灾款物,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五年来,总会为各地受灾群众共筹募救灾捐赠资金十七亿四千九百多万元,在全社会救灾捐赠资金总额中占据重要份额。在做好应急募捐的同时,总会近些年来逐步加大非应急状态下的常规募捐力度,不断引导公众的慈善捐赠向常态化、理性化发展。随着社会慈善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总会筹募方式的不断改进,非应急状态下的常规筹募在逐步加强。

  4.境内与境外并重。总会充分发挥具有良好国际影响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国际民间组织、跨国公司的交往与合作,海外筹募额稳步增长。其中捐赠量较大的就有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世界轮椅基金会、美国妈妈联谊会、瑞典希望之星、美国LDS慈善协会等国际性慈善组织等跨国公司。在积极接收境外捐赠的同时,总会与地方慈善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全国性的劝募活动。

  随着社会慈善意识的提升和自身筹募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总会自2007年开始进入筹募额快速增长的阶段。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总会共筹集慈善款物折合人民币304.10亿元,为救助社会困难群众、全面开展慈善业务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page]  
(三)重大灾害救援成效显著

 总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重大灾害中发挥着民间救援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总会总结以往实践经验,制定了《特大自然灾害等救助应急预案》,确立了总会在救灾捐赠活动中的工作原则,形成了组织指挥、工作程序、信息公示、监督管理等运转机制,并在历次重大救灾捐赠活动中得到很好的检验。2007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仅在我国境内就相继发生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西南五省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台湾“莫拉克”台风、海地地震、日本海啸等境外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也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每次重大灾害发生后,总会都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募捐,参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在民间灾害救援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在应对2008年春天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开展“抗冰雪,献真情”的行动中,总会为南方受灾地区筹集款物共计八千九百多万元。本着对社会、对捐赠者的承诺,总会在湖北、贵州等13个重灾省、区内实施“春暖家园”慈善援建计划,帮助这些省区重建或复建了100个建筑群体和个体,其中包括慈善新村、慈善小学、慈善敬老院、光荣院和卫生福利机构设施等。

  在应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开展“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总会在搞好慈善筹募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紧急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当夜,就向四川灾区紧急调拨400顶救灾帐篷和100万元紧急救援资金。成立一线物资保障办公室,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价值一亿五千多万元救灾物资,确保将紧急救援物资及时送到灾民手中。在紧急救援阶段,总会将海内外各界捐赠的一亿八千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和购置的板房、帐篷、食品、轮椅等物资运送到灾区;在严冬到来之前,还向灾区送去了五万床毛毯。经过三年的努力,总会通过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省慈善总会投入的五亿多元重建资金,基本完成了包括住房、学校、医院、卫生所、敬老院、福利设施在内的一百多个重建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总会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四川灾区进行重建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并多次派员陪同捐赠方前往灾区考察重建项目。捐赠方代表对他们捐建的重建项目保质保量完工表示赞赏,对总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针对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等西南五省(区)普遍遭遇的特大旱灾,总会率先拨付100万元专项救灾款并积极接收社会各界捐赠,共筹募善款3318万元,分批拨付至旱灾五省(区)。

  针对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总会共筹集抗震救灾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5826万元;筹集捐赠资金5.82亿元,加上各地慈善会(总会、协会、基金会)汇缴的20.9亿元,筹集资金共计26.72亿元。为援助地震灾区开展灾后重建,总会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将除紧急救援资金外,所有的捐赠资金共计26亿多元悉数拨付到青海省慈善总会,并代表各地慈善会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援建备忘录。

  针对8月8日甘肃省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总会共筹集善款2900万元,已全部拨付受灾地区。

  在开展境内灾难救助的同时,总会还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向境外受灾国家和地区伸出援手。2008年,我会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完成了历经三年的印度洋海啸灾区援建工程,在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三国修建了包括近千幢民居和学校、运动场、宗教场所、礼堂等公共设施在内的五个友谊村,将中国人民的情谊带到受灾国,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和赞誉。援助台湾风灾、日本海啸的全部捐款也及时地交付有关受援机构。

  (四)对社保制度的补充作用更加凸显

  五年多来,总会围绕民生问题,以改善广大困难群众困境为基础,以提升困难群众自助能力为核心,开展了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助医扶残、支教助学、公益援助等八大方面六十多个慈善项目、基金,与团体会员共同搭建了遍布全国、规模巨大的慈善项目援助体系,惠及困难群众百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作用。

  在扶贫济困方面,总会积极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各种形式的救助和扶持,并十分注重提升其自主摆脱贫困的能力,形成了“他助+自助”的慈善救助模式。在安老助孤方面,总会在关注孤儿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努力为孤儿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开展慈善养老实业经验交流,积极探索老龄化形势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针对民生问题中最为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总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慈善医疗救助,并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业务来抓。一是,直接向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手术,或者为医疗手术提供救助资金。二是,向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提供免费药物、医疗用品。三是,向基层医疗单位提供设备扶持,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四是,与部分地方医疗单位合作发展了慈善医院,通过医院为孤、残、贫困患者提供慈善医疗救助。在帮助身患疾病的贫困患者以外,总会还与境外慈善机构合作,为残障人士提供轮椅和助行器等设备。在支教助学方面,总会组织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捐赠,通过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开展各类培训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学生获得均等教育机会创造有利条件。

  (五)慈善宣传开创新局面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慈善意识,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总会近年来将慈善宣传列为重要工作内容,设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新闻办公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宣传阵地不断巩固。为增强总会宣传力量,总会在原有的《慈善》杂志、《中华慈善年鉴》、《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中华慈善网等媒体的基础上,开通了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网页,创办了全国首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全国性慈善类专业报纸《慈善公益报》。至此,一个由报纸、杂志、年鉴、网络媒体共同搭建的宣传格局已形成,为总会及全国慈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平台。

  2.宣传活动丰富多样。为了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总会举行了多种以救灾、扶老、助孤、助医等为主题的慈善晚会、明星慈善夜活动、慈善展览等活动。

  3.慈善表彰引领风尚。激发社会对慈善事业方面的热情,离不开优秀人物、组织的典型示范。近年来,总会组织开展了“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与《中华慈善年鉴》编辑部、《慈善》杂志社共同开展了“全国优秀慈善通讯员”评选活动;总会分支机构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服务总团还主办开展了“中华慈善新闻奖”评选活动。这些表彰活动,进一步树立了慈善领域中的典型形象,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4.理论研讨更加务实。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起步较晚,有关理论研究成果较为有限。多年来,总会为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深入融合,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一是组织研讨活动。为更好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二是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为充分反映慈善组织在实践中掌握的第一手情况,总会多次就慈善事业相关问题向政府职能部门提交政策建议。

  (六)对外交流取得新进展

  身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慈善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重要。总会充分利用自身海外影响力,以及是国际联合之路慈善总会在中国大陆唯一会员这一身份,与相关国际组织、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一是“走出去”,拓展慈善业务。总会多次组织人员参加国际慈善会议等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慈善工作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与更多的跨国企业、慈善组织建立联系,并向境外介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和中国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二是“请进来”,引入慈善资源。总会邀请并接待境外相关机构来访,多次安排这些机构的负责人赴贫困地区和慈善项目实施地进行考察,为境外相关机构进一步了解中国、投入国际慈善资源打下了基础。三是“促合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总会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在慈善业务方面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并在理论层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page]

  (七)与团体会员和各地慈善会等慈善组织共创辉煌

 作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总会和团体会员为主的全国慈善会,在公益慈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成绩尤为显著。我国慈善会组织数量多,筹募数额大,社会贡献突出,呈现出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创新、治理更加规范、信息日益透明的良好发展局面。总会多年来极大地受益于团体会员、各地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的发展。总会所有的工作,特别是灾害救助、慈善项目实施等诸多繁重的任务,都是在与团体会员、各地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的密切合作下完成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团体会员、各地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的密切合作,总会的项目将无从落实;没有各团体会员、各地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的大力支持,总会的工作将无从开展。在此,向大家一并表示感谢!

  回顾五年多来的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总会在自身治理、慈善筹募、项目开展、慈善宣传、对外交流以及团体会员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总会无论是在内部管理水平还是对外形象方面,与党和政府、公众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仍面临着组织定位、体制改革、治理转型、筹募方式、项目执行、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深入、慎重地加以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逐一解决。

  二、经验和体会

  总会成立19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民政部党组具体指导下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充分结合自身实践,大胆借鉴国内外同行的优秀经验,对如何开创中国慈善事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回顾总会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关注,努力营造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实践证明,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要因素。总会多年来在这方面受益匪浅。今后,总会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更加主动地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更加积极地为健全慈善法规建言献策,更好地发挥慈善事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民间性,走“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自我约束”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模式对于慈善事业有着深远影响。总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自身明确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强调独立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和民间性,并深刻地理解到:坚持民间性是慈善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总会的发展模式,为当今蓬勃兴起的中国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组织发展提出了“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总会将积极贯彻十八大精神,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准,进一步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组织发展模式。

  第三,必须增强内功,提高组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慈善组织的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直接决定着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总会下大力气开展科学化管理,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社会公民意识的增强、慈善理念的普及、国家法规制度的完善,人们对于慈善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慈善组织必须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居安思危,加快自身建设的步伐。今后,总会要根据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慈善组织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队伍素质,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推动总会在规范、科学、高效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第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社会,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慈善组织是连接社会爱心的桥梁,其工作应以广大人民的利益,尤其是捐赠者和受助者的利益为中心。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总会十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总会要以帮助困难的社会群体、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服务工作为核心内容,不断关注、解决困难群众民生问题,为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不断将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五,必须将社会公信力视为组织发展的生命线,全面实行阳光慈善战略,提升社会公信力。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组织公开透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影响着组织的长远发展。总会近年来将财务和信息公开工作视为组织能力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未来,社会公信力将是决定慈善组织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更大成绩的重要因素。总会应在已有的公信力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力度,将总会建设成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慈善组织之一。

  第六,必须努力加强与境内外爱心机构、慈善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慈善共赢平台。作为新中国第一家旗帜鲜明地以“慈善”二字命名的全国性慈善公益机构,总会多年来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际化”和“全国性”方面的优势:对外充分利用自身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向境外爱心机构、慈善组织积极争取在慈善资源、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帮助;对内紧紧依靠地方慈善组织,与以团体会员单位、慈善会为主的国内慈善组织共同建立了高效的慈善业务合作模式。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境内外爱心机构、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必将进一步加强。今后,总会应与各爱心机构、慈善机构相互借鉴,积极沟通,真诚合作,共同打造广阔的慈善平台,使慈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同志们,朋友们,中华慈善总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每一步成长,都是在党和政府的指导关心、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和合作伙伴的团结协作下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由以崔乃夫、阎明复两位老会长为首的一批又一批的总会人呕心沥血换来的。没有所有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就没有中华慈善总会今天的发展和大好局面。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华慈善总会以及千百万受助群众,向全体理事五年如一日的奉献与付出,向为创建和推进中华慈善总会建设,向为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为我们指出了未来慈善事业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慈善传统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美好、和谐,我们的人民将更加富足、安康。在此,让我们祝愿总会在新的理事会的领导下,为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谢谢大家!(本报略有删减)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  范宝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