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科教文卫 > 详细

2013深港生活大奖聚焦公益领域

2014-02-07 08:43:26  来源:南方都市报微博

  1月15日,2013深港生活大奖的12个奖项,在紫苑·中国雅生活馆颁出。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获年度社团奖,因为它从民生视角,纾解社会压力,蜕变为社会关爱新力量。它让深港价值观在关爱与切实服务的联动中找到共鸣。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获年度公益奖,他们关注中国抗战老兵的生与死,给老兵以尊严与慰藉,给真相以温度。而年度公民组织奖由深圳同性恋亲友会获得,因为他们坚信,亲情是同志最可依赖的庇护之所,也是消除偏见、争取平权的一个策源地。这3个奖项也是三种向度,它们分别指向民生、关爱、公益、公民及深港的深度融合。

  主办:南都全媒体集群·南方都市报

  特别鸣谢:紫苑·中国雅生活馆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田恬 见习记者 林嘉文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向跨境学童及家长提供“港式”服务 让深港价值观在关爱联动中找到共鸣

年度社团奖 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年度社团奖 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

  颁奖词

  它是“深港”语境下民生服务创新的优质样本。它立足双城地缘现状,精准回应社会诉求,为跨境学童与家庭解忧纾困。它开展跨境学童及家长培训近三千场、亲子活动数十场,服务人群五万余人次。它捕捉民生的症结为社会减压,它给深港融合一个慈善的起点。

  获奖感言

  汪朝晖,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

  2013年中国公益关键词之一是“孩子”。“孩子”在中国人情感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之所以能够获奖,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跨境学童在评委们、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分量。每天,从香港,有一群人“北上”跨过罗湖桥,来到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上班,她们是香港的社工、老师、志愿者,她们向生活在深圳的跨境学童及家长提供“港式”服务。“多想想孩子”———罗湖区妇联早在2007年就把这群生活在深港边缘地带的特殊家庭群体纳入自身的服务范围,与香港携手合作。这里,成为深港融合的窗口,一个个跨境家庭来到这里,他们得到了深港两地的人文关怀。

  大奖寄语

  大奖的民间性,设立的每个奖项,从一定意义上填补了深港两地政府褒奖的空白,镂刻了深港生活文化符号;大奖的生活角度独特性,大奖特别给予社会底层、边缘地带人群的特殊关注,体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包容与崇高。这份来自主流媒体的榜单汇集深港两地人文生活领袖,颁奖可能只是记忆,但能够在双城中矗起一块高地。

  突围政策禁区,让香港福利合法“过境”深圳造福跨境家庭

  直到领奖的前一天,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汪朝晖他还不大相信这个奖项是属于他们的。在他眼里,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是一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福利机构,到镁光灯下拿奖是不会想也不敢念想的事。

  似乎是心有灵犀,担任2011年深港生活大奖颁奖嘉宾的香港立法会前主席、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恰好是20 12年 罗 湖 区 跨境 学 童 服 务中 心 正 式 成立的揭牌嘉宾。范太当时的一句肺腑之言成为两地义工们持久的“兴奋剂”:有朝一日这些跨境学童成为香港的好公民,他们会记得,幼时在这里的快乐回忆,他们会很爱深圳,也爱香港。

  虽然打理着多个板块,但汪朝晖的更多精力安放在跨境学童这件事上。在同城化的感召下,跨境家庭数量水涨船高,“住在深圳,学在香港”成为典型现象。现在每天有约1.7万名跨境学童从深圳到香港上学。这个群体是深港未来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力量,如何服务好这些特殊的家庭,让跨境学童服务中心这个不甚起眼的机构背负了难以承受之重。

  “跨境学童中心并不仅仅是接送儿童,还要带来香港先进的家长培训体系。在文化教育冲突面前,借助专业心理辅导来纠正。”汪朝晖介绍,2010年3月开始试运行“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并在两年后才正式对外揭牌。涉及深港的融合大计,必须慎之又慎。

  各方目光的汇聚,让这个机构获得了“能量加持”。罗湖区投入500多万元经费对“中心”所在的大楼进行功能改造。随后,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670万港币,在2011年启动“跨境家庭共建香江计划”,深港两地社工、香港老师、活动干事等共有15人常驻,根据跨境家庭的现实需求,提供包括语言培训、成长培训、家长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有针对性的服务。

  王艳冰是N G O组织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成员,也是罗湖区跨境儿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她说,这个中心的核心团队都来自香港“每天大家都要7点多就在口岸集合统一过境到深圳,一周只周一休息一天。”

  实际上,香港福利素来不过境,但是让很多跨境家庭津津乐道的,是孩子们在深圳获得的拥有50多年“纯正血统”的香港社工服务。相比香港这位“老前辈”,深圳在全国实施社工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罗湖妇联以跨境学童及家庭服务为工作切入点,率先成立全国首家服务中心,引入香港社工和慈善资金,突围了“福利不可携”的政策,成为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创新的案例。

  截至去年12月底,这个中心服务的群体必须以万来计量了。由于学位供不应求,汪朝晖发现家长为报名参加这里的课程,凌晨3点就来门口排队。家长的认同让他欣喜,但更多的是隐忧四起。

  跨境学童高峰“压境”,深港两地其实都没有准备充分

  深圳市外事(港澳)办公室与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课题研究显示:跨境学童总量高峰值将在6 .5-8 .5万人之间,可能在2016年到2018年出现。这意味着,这个群体将比现在翻好几倍,而当中大部分来自“双非”家庭。这么多无法名正言顺在深圳入学的孩子,如果都涌到香港读书,香港人可能有抵抗情绪,影响融合与和谐。

  “深港两地,其实都没有准备好。”汪朝晖一言蔽之。他举例,中心的场地利用率已经百分之百,要迎接高峰,除了扩大中心的服务团队,服务场地的扩张也迫在眉睫。在摸索中踉踉跄跄,却积聚着深港携手的宝贵经验。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跨境学童及深港一体的众生相。这个机构的命运走向,正是深港棋局下的一块试金石。

  公益是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内容,关爱抗战老兵需要健康的公益信念

年度公益奖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年度公益奖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

  颁奖词

  还原真相,抢救真相,给真相以温度。他们关注中国抗战真相的生与死,他们关注中国抗战老兵的生与死。他们资助老兵和抗战史研究,修复、修建纪念碑,安葬老兵遗骸。他们是抗战老兵最后的慰藉,他们照出一个时代的悲怆;他们为忠魂塑像,让老兵不死。

  获奖感言

  罗亚君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外联部部长

  纵观全国,深圳是最有公益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前沿城市之一。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扶助对象遍布全国各地,志愿者也来自各大城市,然而无论是公益基金的创始人、核心志愿者,还是公益基金的发起地及活动中心,都属于深圳。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能够获得“年度公益奖”,这不仅是对深圳公益事业的表彰,更是增进深圳普通市民公民意识的推力。

  大奖寄语

  最初以为深港人文生活大奖偏向时尚方面,具体参与之后才明白它注重的是生活方式。第一个奖项就是公益奖让我非常吃惊,同时也觉得非常棒,因为公益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70%以上的人参与公益活动,公益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在中国,很多时候公益被高尚化了,不少人在用一种悲情来做公益,强调做公益是多么辛苦多么艰难的事情,但正如大奖表彰的那样,其实公益本身更应该是高品质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

  回馈历史功臣,给老兵以温暖和尊重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每个月给1178位抗战老兵发放500元常规生活资助,在老兵去世时还将提供2000元的殉葬补贴。目前基金会每个月发放款项总额达60万,随着被寻到的老兵数量不断增加,一年的资助总额将达到六七百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领域 公益 聚焦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