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是贵州山区非常常见的运载货物的工具。外人初次看到背篓,会觉得非常稀奇。因为它似乎是无所不能的,蔬菜、柴禾、家禽、甚至婴儿,都可以被装到背篓里,随着山里人去下山赶集、走亲访友、上山干活。
越到深山,越觉得背篓的重要。这里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即便是很少一点物资,想要运送到山里人家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大概就是那种网店卖家们不愿意发送货物的偏远之处。
1月4日晨,在3个小时的睡眠之后,微公益小余随着春苗回访团从织金县城向毕节七星关区的大山深处进发。小飞家是我们今天探访的第一户人家,原计划下午一点到达,三点离开去探望另一个孩子小丽。
导航软件显示,小飞家在一条山路的尽头,而这条泥泞不平的山路走起来却好像永远没有尽头。每次在岔路口问路时,老乡总是告诉我们“还有两公里”。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我们就这样不断地向前,直到汽车的左后轮胎被折腾爆掉。
我们就这样摸到了路的尽头,再往前的路正在翻修,山里人将一块块大石头砸碎,填补在路面上,堆砌平整。
小飞爸爸在这里等着我们,他把我们带来的大米装进背篓里,弓着腰,一步步带着我们走向家中。小飞爸爸看我们走得吃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来一趟太辛苦了。”小余听见后却在心里默默感慨,我们或许一辈子只辛苦这么一次,小飞爸爸却要天天月月年年这样在山岭之间穿梭过活。我们哪里还好意思喊苦!
辗转二三十分钟后,我们终于在下午四点半到达小飞家。一小块平地上盖了一排平房,小飞一家六口挤在其中的一个两居室的屋子里。生活劳作都在这里,就连床铺边也堆放着刚刚收回来的蔬菜。
小飞和龙凤胎哥哥见到一群生人都非常拘谨,问三句话最多能回答一句。我们只好和爸爸妈妈多聊两句。小飞的先心病手术已经做完一年多,身体状况一直不错。只是这些天时常呕吐,让小飞爸爸十分担心。
路上花了将近八个小时,却只能和小飞家人交流三十多分钟,因为小丽爸爸已经在他们的村子里等待我们半天多了。
匆匆告别小飞,此时司机师傅也换上了备胎,大家再次出发。路上看到三三两两赶集回来的人,背着背篓,看起来他们都不虚此行。
到小丽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因为小丽的先心病,小丽妈妈很多年前就离家出走了。小丽爸爸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长大。小丽在春苗基金会的帮助下做了第一次先心病手术,现在在恢复阶段。尽管已是夜里,小丽家的穷困还是在灯光下暴露在我们眼前。一间四处漏风的老房子住着一家四口,屋内局促不堪,两张床、一个灶台、一张桌子,就几乎占据了屋内大部分空间。大家来到屋里都是站着,因为实在坐不下,我们也更看不下去。
小丽家也有一个竹编的背篓,静静地躺卧在屋内一角。从她家走到镇子里要一个小时,坡度陡峭,小余猜想,屋里的这些物品,大部分也都是小丽爸爸一点点从山下背上来的吧。
即便困难,也有办法把山外的东西运进来,因为山里人有的是耐心和决心。背篓看似原始,却包容着山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来说,这背篓是手,抓着生活的沉重,这背篓是脚,撑着生命的责任。
下山时,团员们突然讨论起为何要做公益、如何做公益。有人说好人有好报,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连续三天在山里穿梭后,小余自己却深深感到,物质上是我们在做公益,精神上却是他们在做公益。从这些山里人身上,小余读到了太多信息,有些是闻所未闻,有些则是暌违已久。读懂他们,我也就慢慢读懂自己。心里的情感从怜悯,转为感恩。
下次再来不知何时,小意、小红、小俊、小宝、小飞、小丽这六家人教给我的,我都会装进背篓里,带回城市,细细品味。
2014年1月5日晨,于毕节市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