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新规
1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发布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将“临时救助”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其他7个社会救助方式一起,将以往规范管理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对低保边缘人群的临时救助整合在一起,这是一大进步,也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最严环保法明确“保护优先”
4月2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通过,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没有进行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重点污染物排放将总量控制、排污须取得许可证、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按日计罚”加大违法成本、情节严重者将被行政拘留。新《环保法》首次明确“保护优先”原则,这是环保理念上的一次突破。
3
民政部出台办法规范家庭寄养
5月,《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月,民政部正式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相比于2003年制定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新规更加突出人性化、专业化、规范化。
所谓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与收养不同的是,家庭寄养期间,寄养儿童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也不改变与民政部门的监护关系。
4
《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正式公布
6月16日广州市公布《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办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贯彻了登记放开等原则,进一步降低了成立门槛,但在冠名等方面则提出了严格的限制。明确现职公务员不得兼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应当有固定的住所,且该住所必须具有邮政通信可达地址。社会组织接受捐赠、资助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现职公务员不得在社会组织中兼职。
5
我国首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新政”
12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的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
慈善事业发展问题今年受到了特别关注。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把慈善事业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
6
父母虐待孩子可永久剥夺监护权
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有吸毒、赌博、酗酒等恶习,或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7种情形,都可被剥夺监护权。尽管一年内原监护人可申请恢复监护权,但有性侵害、出卖未成年人等行为的,将不得恢复监护权。
点评
多项新规出台,体现了我国社会救助、环境保护、家庭寄养、社会组织管理、儿童保护等多方面的进步。不过,有“法”可依后,关键还要看执法效果,是不是真正将善“法”落到实地。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饿死女童等恶劣案件之后许久,父母虐待孩子终于可剥夺监护权。希望相关兜底的福利保障尽快跟上,让这些受伤害的孩子真正得到保护。
那些创新
1
以房养老政策落地
根据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我国以房养老试点于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由于需由保险公司自担风险,试点满月后市场上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正式推出“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仅一家完成产品设计并上报方案,但还仍然没有正式推出。
2
马云捐期权建公益基金
4月25日,阿里巴巴两位创始人马云和蔡崇信宣布,将捐出阿里巴巴集团2%的期权,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根据市场对阿里集团上市后的估值,该基金规模将在30亿美元左右,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公益信托。基金将着力于环境、医疗、教育和文化领域,地域涉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海外。
3
公益纷纷“触电”
这一年,一些公益题材的影片开始走向大荧幕,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知并认可,掀起持续的公益效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一天》。这部电影用纯公益的模式,由12位明星0片酬出演,并宣布0分账,开创了先例。讲述了贫困儿童、读写困难儿童、智障儿童、被拐卖儿童、聋哑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9个特殊群体追梦的故事。
4
“冰桶挑战”创新公益模式
8月17日,一桶冰水掀起了全球的网络狂潮。风靡美国的呼吁公众关注AL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病)的冰桶挑战游戏传至中国,科技界、演艺界、公益圈大佬纷纷加入“冰桶挑战”行列,一起为慈善“湿身”。新浪微公益与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借势发起以唤起对罕见病更多社会关注的“一起‘冻’起来”微公益项目,不到半个月获得800余万元善款。
点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冰桶挑战”创新公益模式后获得巨额捐款,证明“创新”确实不是一个“虚词”。公益领域的创新,有理念倡导,有政策变革,也有行为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公益的认识,也正在从“有钱人的善举”,向“人人可公益”转变。
2015公益大事前瞻
1
慈善法草案有望今年出台
2014年12月21日,五个《慈善法》民间版本的起草团队——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中山大学等高校智库的代表共同参会,向与会者介绍自家所拟草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郑功成在2014年“两会”期间受访时曾指出,“慈善法预计2015年上半年可以提交审议,即进入正式立法程序”。
2
深圳地方慈善信托法规或出台
据深圳市民政部门透露,其正在起草的《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中,公益信托被单章列出,按照立法思路,未来将放开公益信托中受托人的主体范围,公益社会组织、基金会、有公信力的银行、律行等,都可以成为公益信托受托人。目前,这部地方法规草案正在接受市法制办审查,有望2015年年底报深圳市人大审议。
3
公益“众筹”或成趋势
越来越多公益项目通过“众筹”筹资。众筹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筹资模式,每个人或公益组织均可在众筹网站发布创意或项目计划,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筹款。
虽然公众对于公益项目的众筹模式接受度各有不同,褒贬不一,且眼下这些众筹平台上的项目成功率较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监管界限不明、募资规模有限、仅作为营销手段、创意项目匮乏等。但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新兴的创新筹资模式一直在探索中,或将成为趋势。
4
携手互联网人人可公益
2014年,基于互联网,公益行业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比如阿里云计算平台上线的环境监测APP“污染地图”,随时查询190个城市空气指数和污染物浓度。
日前,中央又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培育网络慈善等新的慈善形态,互联网公益必将会大大缩减公益善款和资源的筹集进度,让更多弱势人群和地区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发挥人人公益的力量。
本版整理任珊孙雪梅
京华时报制图艾玖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