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觉得身患重疾的概率只是“万一”,可如果真的遇到“万一”,怎么办?
假设有一个人帮忙捐1块钱,1万人帮忙就可以捐1万,30万人就是30万。在足够多人的情况下,筹集医疗费度过难关的可能性大了很多。
基于这样的思维,一种新型的网络互助模式萌生并且发展迅速:将具有某种共同疾病风险特征的人集结在一起,组成互助同盟,每个人缴纳一定金额的互助资金存于公共账户,当同盟成员患病,即从账户划拨部分钱作为其医疗费用。
有报道显示,截至11月,已有近百家网络互助平台进入市场。有媒体因此把2016年称为“网络互助保障元年”。
可是漏洞和风险也很快显现:平台上的共同账户由谁监管?资金是否会被平台管理者挪作他用?怎么知道发起求助者不是骗子?如果给他30万,他看病只需10万,另外20万被其消费怎么办?
这正是杨永智的同心互平台想要解决和正在解决的问题—用技术为信任背书。
同心互助是杨永智的二次创业项目。在开发海豚浏览器并成功出售给搜狐畅游之后,这一次,他把注意点瞄准新兴技术领域“区块链”,做成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同心互助。
“哪里缺乏信任,哪里就有区块链的机会。”杨永智说,公益慈善项目如此,互助保险也是如此。
“全民重疾无忧互助计划”是同心互助发起的为18-60周岁、患有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等30种重大疾病的人群提供互助保险的项目。每位注册会员在平台有一个自己的账户,预存9元保障金,在保障期内当会员不幸罹患在保范围内的30种重大疾病时,其他会员根据计划规定的份额为其分担互助金,患病会员最高可获保障金30万元。
自7月上线至今,“全民重疾无忧互助计划”的注册会员超过34.8万,筹得互助金314.37万元,所有会员的信息(脱敏后)在网页上以列表的形式一一展示,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加入时间。一旦有会员申请互助,资金会从其他会员的账户划拨出来,资金的流向全程由区块链技术记载,公开透明且不可更改。
“这样一个财务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本,其实只用到区块链技术的1.0,如果把互助保险的更多信息,比如核保、理赔、身份认证等问题也做到区块链上来,那就涉及到区块链2.0,叫智能合约,这就需要把大数据能力跟区块链技术结合起来。”杨永智说,届时,包括会员有没有犯罪记录、是不是吸毒等等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在平台上做出风险标识,申请互助会员的钱款用途去向也会显示在区块链上。
同心互助一直在做从区块链1.0过渡到2.0的实现,而最终实现区块链对整个行业的改进,杨永智认为,这个周期可能会持续五到十年。“因为区块链是个偏底层的技术,离用户最直接的需求比较远,不像VR、AR技术更容易让用户感知,它们离用户更直接也更近。区块链的改变是从生态链的最底层开始,反映到最上面(用户层面)去,需要一段时间。”
但是未来区块链技术必须跟大数据结合,杨永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