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王坤朔)饮食小心翼翼,每天扎破手指监测血糖……很多人对糖尿病患者的这些日常习惯并不陌生,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破亿,并且还有大量超重、高血糖等高危人群。为何糖尿病来势汹汹?作为一种常见又重大的慢性病,糖尿病近年来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接受了新华网专访,对上述问题做了解读。
现代生活方式致糖尿病高发 转变健康理念是关键
糖尿病曾经被称为“富贵病”,在物资贫乏年代,少数吃得好的富贵人家才会有糖尿病人。而今,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常见病。
母义明认为,糖尿病是种“社会病”,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首先,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越来越多;第二,生活方式转变,饮食、生活作息发生很大变化,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熬夜等,让肥胖人群越来越多。母义明特别指出,青少年肥胖尤其值得关注,肥胖的时间越久,慢病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 新华网 肖寒摄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健康观念还没有跟上,大鱼大肉,没有节制,以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慢病袭来,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等人数越来越多。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都面临着我们现在同样的问题。”母义明说。
糖尿病的大规模增长是一种多因素综合的社会现象,未来的解决方向是朝着注重预防发展。“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再去治疗、干预,实际上为时已晚,花费高,治疗效果不理想。”母义明建议,要树立全民的健康理念,全民从预防做起,才是控制糖尿病等慢病的根本之策。
控制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硬指标”
糖尿病的发病形势不断变化,治疗理念也出现了变革。据母义明介绍,在上世纪70~80年代,治疗糖尿病的最主要目标是降糖;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发现光降糖不行,还要关注血脂、血压、体重等多重危险因素;到本世纪初,对糖尿病治疗出现了新的反思,治病花很多钱,病人最后得到了什么?治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才是最重要且可实现的目标,是一项“硬指标”。
由于血管遍布全身各处,所有器官、细胞都需要血液来供氧供能量。而高血糖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容易出现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进而损伤大脑、心脏、肾脏、神经,所以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遍布全身,包括致死性的心梗、脑梗,不致死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糖网、糖足、神经麻木等。
母义明强调,对于并发症来说,最关键的是预防。“患糖尿病最初的十年,是治疗和控制并发症最关键的窗口期,如果此时没有将糖尿病控制好,那么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母义明表示。
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理念。“研究、规范和指南都是针对人群而不是个人,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年龄、血脂血压、心脏、肝肾情况都需要考虑,不能像生产机器零件一样流水作业,因此个体化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理念之一。”母义明说。
此外,治疗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可选择的药物越来越多,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越来越简单,血糖检测也逐渐向无创化过度,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也在提高诊断、治疗的效率。
用现代化研究手段挖掘传统医药价值
在中国,中医药是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母义明认为,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过重要作用,国家当前强调的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现在中医、西医之间的沟通和认识还存在壁垒,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中医药,用现代研究方法让更多人、更多国家理解。
很多西药都来源于草本植物。阿司匹林源于柳树皮,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最初源自牧草山羊豆中的胍类物质。在民族药苗药中,也有能对抗糖尿病的解决方案。
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开展了对苗药糖宁通络胶囊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临床试验项目,该药由贵州百灵集团研发。在此前的一些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现糖宁通络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有效。
据母义明介绍,目前进行的研究,采用当前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方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尽可能排除人为干扰因素,来研究糖宁通络的实际效果,希望能得到一些比较公正客观的数据来考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专家简介:
母义明,男,1962年生,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第十届会主任委员,全军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